超临界流体萃取植物油的过程模拟研究
【摘要】:本文论述了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模拟技术的发展现状。详细介绍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动力学模型,并就各模型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其存在的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改进方法。以破碎-完整细胞结构理论为基础,结合植物细胞的组织特点建立了基于微分质量守恒方程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对萃取过程的分析和必要的简化、假设,给出了求解模型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以Matlab软件系统为平台,编制了求解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计算程序。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模拟计算了9种不同物料的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选择绝对值表示的平均相对误差(AAPD%)为目标函数,分别求得了9个不同体系的内部传质系数k_i。给出了植物细胞破碎率Φ_f。与物料平均颗粒直径d_p之间的定量关系。模拟了萃取率—萃取时间的变化曲线,分析了各条件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并且对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讨论。模型中的可调参数与文献结果基本一致。
通过对不同物料的模拟计算,发现对于植物油的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植物细胞的破碎率与物料平均颗粒直径成线性关系,并利用该关系准确地预测了在不同平均颗粒直径和流量下的萃取率—萃取时间的变化曲线。明确地给出了萃取过程如何划分两个阶段的方法。重点论述了植物细胞破碎率Φf(或平均颗粒直径d_p)以及内部传质系数k_i对萃取过程的影响规律。分析了萃取率-萃取时间曲线两个阶段的形状和影响其形状的主要因素。
以超临界流体萃取蛋黄油为例,初步探讨了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对于处理不同组织结构物料的适应性。
|
|
|
|
1 |
李少霞,彭志英,赵谋明;超临界流体萃取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2000年06期 |
2 |
刘志伟;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4年02期 |
3 |
陈雯,付永胜,吕桂宾,段可可;超临界流体技术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5年02期 |
4 |
吴彦红,江水泉,李伯珩;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及其在农产品加工工业中的应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
5 |
张学俊,张陶芸;超临界流体萃取原理用于制浆研究[J];中国造纸学报;1995年00期 |
6 |
岳鹏翔,吴守一,陈钧,李国文;烟草的超临界流体萃取[J];中国烟草科学;1997年03期 |
7 |
刘茉娥,朱长乐,朱自强;新型分离过程(Ⅲ)[J];化学工程;1986年04期 |
8 |
郑芸岭;超临界流体萃取及其在油脂工业中应用[J];粮食与油脂;1995年01期 |
9 |
宋启煌,宋照斌,高红莲;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发展新动向[J];现代化工;1996年11期 |
10 |
李会鹏,亓玉台,秦树仁,王昕,王仙体;超临界流体技术及其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J];抚顺石油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
11 |
朱海;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与环境保护[J];化工环保;1994年01期 |
12 |
周希圣,严文瑶,高广达;超临界流体萃取和反应技术的应用[J];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
13 |
冯志强;超临界流体萃取联用技术的应用[J];分析仪器;2005年01期 |
14 |
王仁国,代先祥,刘勇;绿色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应用[J];四川环境;2001年01期 |
15 |
张中一;超临界流体技术在萃取中的应用简介[J];化学教育;2003年06期 |
16 |
张慧波,程闯,张英杰;超临界流体在萃取技术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0年05期 |
17 |
林俊岳,罗秋燕;超临界流体在环保中的应用[J];天津化工;2003年01期 |
18 |
邵德益,屈凌波,刘洪谦,王平诸;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原理和应用[J];河南科技;1996年01期 |
19 |
朱自强;超临界流体萃取中的相平衡进展[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1994年01期 |
20 |
龚丽芬;分离操作单元的新成员——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J];福建化工;200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