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熔化过程与表面吸附的计算化学研究
【摘要】:新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结构、性质表征与应用是当今材料化学研究的几个主要发展方向。目前,材料化学的研究的重心已转移到分子、原子水平,即从微观相互作用出发定量描述材料的性质和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本文工作以此为中心,应用计算化学方法围绕相变、CO在过渡金属表面吸附和NiTi合金表面氧化等几个问题展开,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首先应用分子动力学方法,采用QSC力场,系统研究金属Al、Pb、Cu、Ag、Au、Ni、Pd、Pt等在不同升温速率下和不同缺陷情况下的熔化过程。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1)过热金属的熔化是一个动力学过程,具有一阶相变的特征,符合均匀成核动力学模型。(2)升温速率对过热金属的熔化过程有显著影响,升温速率增大有助于降低液相成核能垒,升温速率导致的金属过热存在极限温度。(3)在相同升温速率下,随缺陷率增加,金属熔点有下降趋势。同种金属相同缺陷率情况下,熔点温度随升温速率增加熔点也表现出升高趋势,但趋势随缺陷率增大而逐渐平缓。缺陷的存在可以显著提高原子的扩散能力,从而使体系的能量增加,降低液相成核的能垒。(4)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过热晶体的稳定性有下降趋势:高升温速率下的非平衡升温过程对晶体内部周期性结构破坏非常明显;晶体内部周期性结构的破坏将显著降低过热晶体的相变势垒,促进过热金属晶体液相成核,导致过热金属稳定性下降,熔化相变能垒降低。由于升温速率对升温过程的主导作用,升温速率对过热金属晶体的过热和熔化行为的影响就表现为升温速率越高,熔点越高。
其次,在密度泛函理论构架下,系统研究了CO在Cu(100)、Ag(100)和Au(100)表面的吸附,同时对其中的规律和产生原因进行了归纳和阐述,弥补了人们对CO在Ag(100)表面和Au(100)表面吸附理论研究上的空白。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包含相对论效应的超软赝势基组可以较为准确地确定CO在Cu、Ag和Au表面的最优吸附位、吸附结构和吸附能量。(2)确定CO在Cu、Ag和Au的(100)表面的吸附是活化化学吸附,最优吸附位是顶位。(3)CO与表面的相互作用强弱顺序为CuAuAg,与实验观测结果一致。(4)CO吸附伴随着电荷的转移,吸附后CO从金属表面获得电子。(5)CO与金属表面相互作用是CO分子轨道与表面杂化轨道之间相互作用的贡献。CO分子的3σ轨道、4σ轨道和1π轨道对吸附有贡献,但是不明显。而吸附作用主要是CO分子的5σ轨道和2π轨道与金属表面轨道的贡献,并根据Folisch等人的理论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
|
|
|
|
1 |
石颂剑;罗飞;姜欣;王雄;王灿;赵强;张丰收;;C_(20)@C_(240)和C_(60)@C_(240)双层结构富勒烯热力学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0年06期 |
2 |
唐人剑,秦桂红,严彪,毛彭龄;NiTi形状记忆合金相变行为的影响因素[J];上海钢研;2004年03期 |
3 |
陈丽君
,周勤友;NiTi合金的相变与记忆效应[J];上海钢研;1985年05期 |
4 |
张进修,李江宏;NiTi合金中应力诱导的I/C相变及其界面动力学的研究[J];物理学报;1988年03期 |
5 |
陈桂军,朱维军,强士坤;NiTi合金的显微组织与超弹性行为[J];金属制品;2003年01期 |
6 |
田青超,吴建生;变温下NiTi合金相变热力学特征[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
7 |
柳伟,郑玉贵,饶光斌,姚治铭,柯伟;相变伪弹性对NiTi合金多相流损伤的影响[J];金属学报;2002年02期 |
8 |
阎小军,杨大智,刘黎明;超弹性NiTi合金丝激光点焊接头的组织和性能[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5年01期 |
9 |
贾堤,董治中,于申军,刘文西;NiTi合金的价电子结构分析及结合能计算[J];稀有金属;1998年02期 |
10 |
谭璐,常程康,毛大立;形状记忆合金在微创介入医疗领域中的应用[J];上海金属;2005年01期 |
11 |
张进修,罗来忠;NiTi合金相变过程中界面动力学的内耗研究[J];物理学报;1988年03期 |
12 |
梁学磊,沈惠敏,王业宁,REN X,OTSUKA K,SUZUKI T;NiTi单晶的超声衰减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S3期 |
13 |
余毅,薛卫东;α-Al_2O_3(0001)表面电子结构的理论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14 |
宋永东;黄同;吕淑媛;;CdO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铸造技术;2008年08期 |
15 |
陈宏源;程晓英;;NiTi形状记忆合金的氢致表面损伤[J];腐蚀与防护;2009年09期 |
16 |
金嘉陵
,杨海波;NiTi合金应力诱发相变的动态研究[J];上海钢研;1985年02期 |
17 |
崔振铎,杨贤金,朱胜利,文效忠;激光表面重熔NiTi形状记忆合金组织及腐蚀性能[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3年03期 |
18 |
王禹;镍铝合金结晶在EAM势下的计算机模拟[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19 |
李晓凤;彭卫民;赵峰;张艳丽;姬广富;崔红玲;;CO气体在5000K和25GPa条件下的动力学研究[J];高压物理学报;2009年02期 |
20 |
侯宁普;杜梅芳;李洁;吴高贺;乌晓江;;用量子化学理论研究煤灰中矿物质铁橄榄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J];材料导报;2010年1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