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公共建筑顶部形态的意义与建构研究
【摘要】:技术、经济、社会的进步导致了高层公共建筑的产生与发展。高层公共建筑给现代化的城市带来了深刻而显著的变化,在适应新的时代的需要,为人类创造了更大的经济、社会、和城市景观的价值的同时,也重新对城市、文化、环境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下门的心理、审美及行为方式等产生着深远而深刻的影响。其中高层公共建筑的顶部因其处于特殊的建筑位置,在建筑功能的安排、建筑形象的塑造、城市空间文化的诠释、城市天际线的形态等方面有着特别的地位和影响。特别是在当代高层公共建筑逐步趋向巨型化、综合化和城市化的今天,在我国目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对高层公共建筑顶部设计研究,对于城市和高层公共建筑之间关系的阐述,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处于城市中的高层公共建筑为依托,以高层公共建筑的顶部形态为研究对象。笔者经过广泛的调查和分析,结合大量的实例和文献资料,首先通过对高层公共建筑及其顶部的概念、范围、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的认识,分析了高层公共建筑顶部形成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创作的主体和当时当地人文环境对顶部创作的影响,并对高层公共建筑顶部内部功能和外部形象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和分类;继而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在高层公共建筑与城市空间互相影响越来越深刻的前提下,分析了高层公共建筑顶部的设计和城市本身,城市中蕴含着的文化、空间认知、城市更新诸方面以及城市中的主体——人,这几个因素互相包容、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复杂关系。在从建筑和城市两个角度较为细致的分析了高层公共建筑顶部后,笔者对高层公共建筑顶部形态的建构从内部功能的组成,外部形象的系统建构、理论和现实基础、美学法则、设计思路以及设计手法上进行了总的归纳和阐述。本文从顶部的角度,分析了高层公共建筑在建筑、城市两个层面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
|
|
|
1 |
乔世英;环境知觉与建筑空间形态浅析[J];四川建筑;1999年01期 |
2 |
汪丽君,舒平;转变的先兆──对“未来建筑”形态的类型学思考[J];新建筑;2001年05期 |
3 |
周昌芝,彭珊珊,周曙;保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形态与色调[J];包装工程;2002年05期 |
4 |
赵洋;张玉良;王玮;;当代观演建筑形态艺术性的内涵诠释[J];低温建筑技术;2011年03期 |
5 |
罗移峰;;浅谈工业产品中的仿生设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
6 |
林荣毅,张培新,王孝英;沉淀法超细碳酸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材料导报;1998年05期 |
7 |
张清香,杨建红,李庆余,汤世泰;氧化铝生产流程中锌的存在形态及去除[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6期 |
8 |
汪国杰,潘慧铭;干/湿相转化法制备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对称微孔膜[J];膜科学与技术;2001年06期 |
9 |
刘应应;谈混凝土掺合料应用的必要性[J];山西建筑;2002年03期 |
10 |
王泉海,邱建荣,吴昊;硫元素对烟气中汞的形态和分布的影响[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3年02期 |
11 |
黄丽娟;国际现代商业发展趋势对我国商业的启示[J];陕西工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12 |
黄双双;黄源伟;;天然水中重金属——砷形态分析的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8年04期 |
13 |
李思博;;产品形态中的平衡[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
14 |
温文瑞;刘兴;;现代建筑单体形态的色彩设计[J];华中建筑;2010年08期 |
15 |
田真;高层建筑的生态设计及对形态的影响[J];中外建筑;2002年02期 |
16 |
姜山英;科学审视上海人民广场设计中的得与失[J];甘肃科技纵横;2003年05期 |
17 |
王泉海,邱建荣,杨剑锋,张军营;氧化钙添加剂对烟气中汞分布的影响[J];热能动力工程;2004年03期 |
18 |
金勇;现代室内设计中的技术表现[J];华中建筑;2004年02期 |
19 |
郭欣,郑楚光,贾小红,林钊,刘亚明;300MW煤粉锅炉烟气中汞形态分析的实验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06期 |
20 |
李忠明,马劲;加工过程中高分子材料形态控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基金;200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