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海冰温度系统的热力学参数辨识和数值模拟
【摘要】:本文根据北极海冰温度场分布,建立大气—冰—水耦合模式,对北极海冰的热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以雪层、冰层和水层的温度为状态变量,以雪层、冰层和水层的密度、比热、热传导系数以及热力学经验公式中的系数λ和β为控制变量,建立了大气—冰—海洋耦合模式的抛物型分布参数系统。北极海冰研究的目的是要求动力系统的计算结果和观测点的对应值越接近越好。根据实测数据和所建立的非线性动力系统,以上述目的为性能指标建立了最优控制系统,本文对所建立的最优控制模型进行了研究,构造了求解该动力系统的全局优化算法并将算法应用到北极海冰的实际研究中。
第一章回顾了控制理论的发展情况,同时介绍了一些在海冰研究领域内的国内外学者所取得的成果。第二章主要讨论了研究非线性动力系统的过程中要用到的一些基本知识,即分布参数系统一些基本概念和性质,主要为第三章和第四章的研究作准备。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可概括如下:
1.概述了均匀设计法和优化算法的基本原理,结合本论文所研究的实际问题,阐述了均匀设计法在寻求全局最优解方面的优越性和传统Hooke-Jeeves优化算法的不足,并予以改进,数值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具有更高效的收敛特性且能得到较为满意的全局最优解。
2.建立大气—冰—水耦合模式,建立了抛物型分布参数系统和参数辨识的最优控制模型,讨论了非线性动力系统解的存在唯一性,最优控制模型最优解的存在性。
3.采用半隐差分法和改进的Hooke-Jeeves算法进行参数辨识和数值模拟,并用C++程序实现,得到的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动力系统和控制模型是行之有效的。
|
|
|
|
1 |
杨义新;冯恩民;;海冰热力模式抛物型分布参数系统区域辨识模型及性质[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
2 |
白乙拉;李志军;冯恩民;韩明;卢鹏;;静水条件下淡水冰有效导温系数的优化辨识[J];计算力学学报;2007年02期 |
3 |
裘祯;;北极海冰加速消融[J];自然与科技;2009年05期 |
4 |
武炳义,卞林根,张人禾;冬季北极涛动和北极海冰变化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J];极地研究;2004年03期 |
5 |
曾晓梅;;北极海冰快速缩减威胁永久冻土层[J];气象科技;2008年04期 |
6 |
董波,叶英;北极海冰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关系的初步分析[J];海洋预报;1991年04期 |
7 |
张明,余志豪;北极多冰年和少冰年的大气环流差异[J];气象科学;1999年03期 |
8 |
黄士松,杨修群,谢倩;北极海冰对大气环流与气候影响的观测分析和数值试验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2年06期 |
9 |
武炳义,高登义,黄荣辉;冬春季节北极海冰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年03期 |
10 |
刘剑;;冰海沉船话海冰[J];科学之友(A版);2009年09期 |
11 |
叶英,董波;北极海冰与南方涛动的相关分析[J];海洋预报;1992年04期 |
12 |
方之芳;北极海冰的基本特征[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
13 |
郑维忠,苏炳凯,吕建华,林元弼;北半球大气环流对北极海冰异常响应的数值试验[J];气象科学;1993年04期 |
14 |
朱艳峰,陈隆勋;北极海冰与ENSO事件在准四年时间尺度上的可能联系[J];大气科学;2003年05期 |
15 |
杨修群,谢倩,黄士松;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和北极海冰异常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模拟[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5年01期 |
16 |
李俊主;;冰海沉船话海冰[J];飞碟探索;2010年12期 |
17 |
胡增臻,庄丽;北极海冰与埃尔-尼诺[J];海洋预报;1989年03期 |
18 |
吴怀宇,宋玉阶;非线性回归分析中的神经网络方法[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
19 |
许香敏,焦红兵;发汗冷却控制系统的参数辨识问题[J];应用泛函分析学报;1999年01期 |
20 |
汪代维,杨修群;北极海冰变化的时间和空间型[J];气象学报;200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