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波分析方法对管道损伤识别的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管道的损伤识别问题,本文首先就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作了一个简短的介绍,并对目前的损伤识别技术也进行了概括。在分析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后决定将小波分析方法应用于管道的损伤识别。
为了能够对管道的损伤程度进行定量分析,本文提出了Lipschitz指数指标。在文中将连续小波变换方法结合Lipschitz指数指标应用于带损伤管道的模态振型,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证明这些方法结合起来不仅能检测出多处损伤,而且能对各处损伤程度有一个精确的定量分析。
为了完善模态参数在小波分析方法中的应用,本文提出了模态响应指标,该指标较模态振型更接近于管道在加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仿真算例表明将该指标应用于管道的损伤识别并结合Lipschitz指数指标及小波分析方法,能够精确检测出管道多处损伤的位置,对损伤程度也能进行定量分析。
鉴于目前移动荷载在现实中的广泛存在,本文将移动荷载引入管道的损伤识别,通过对在移动荷载作用下某个节点的响应偏差进行连续小波变换,结果不仅能检测出管道损伤的位置,而且对管道的损伤程度也能定量分析,并且节点响应偏差法较节点响应法更敏感。
与小波分解相比,小波包分解能够对细节系数进行分解,也即是高频部分进行分解。本文提出将小波包分解方法应用于管道的节点响应,得出各个节点的能量率指标,并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管道上各个节点的能量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示该法不仅能确定管道的损伤位置,而且还能对管道损伤程度的定量分析作一个初步的研究。
|
|
|
|
1 |
张兵;;不同模态振型在梁结构裂缝识别中的差异[J];安徽建筑;2010年02期 |
2 |
陈淑珍,邹炼,肖柏勋;小波分析在检测探地回波奇异信号中的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1期 |
3 |
王新民,董小刚,陶凤梅,陈鸿汉;小波分析在水环境污染问题中的应用研究[J];生物数学学报;2001年01期 |
4 |
周惠文;况雪原;金龙;苏兆达;林键玲;;引起广西大风的台风特征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年S1期 |
5 |
王麦玲;;基于电流检测的集成电路诊断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34期 |
6 |
国锋;王莹;;小波变换在图像融合中的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3期 |
7 |
张娜;刘雅娟;谷鲲鹏;;激光雷达信号处理的发展[J];科技信息;2008年35期 |
8 |
邹魏华;査光东;;小波神经网络用于机载火控系统故障诊断研究[J];大众科技;2009年10期 |
9 |
赵建伟;;一列非同构的离散交叉积(英文)[J];数学杂志;2011年02期 |
10 |
王莹;;小波分析在语音端点检测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
11 |
郑治真,沈萍,谢永;从Gabor变换到小波分析[J];中国地震;1996年03期 |
12 |
何兰芳,王绪本,王成祥;应用小波分析提高MT资料信噪比[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
13 |
牛存稳,张利平,夏军;华北地区降水量的小波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4年01期 |
14 |
王明常,王宇,邢立新,杨毅恒,李建平;多分辨率小波分析在线状要素简化中的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5期 |
15 |
姚喜妍;;小波分析中的框架理论发展综述[J];运城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
16 |
陈顺云;刘培洵;刘力强;马瑾;陈国强;;地表热红外辐射的小波分析及其在现今构造活动研究中的意义[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3期 |
17 |
韩艳凤;徐长哲;;半个世纪以来鞍山市春夏季降水的变化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6年03期 |
18 |
刘晓安;;基于小波分析的年最大径流预测方法[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年07期 |
19 |
张艳梅;;六盘水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特征分析[J];贵州气象;2006年04期 |
20 |
郭艳玲;吴义虎;黄中祥;;基于小波分析和SOM网络的交通事件检测算法[J];系统工程;2006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