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CB-IV机理在复杂地势下对O_3时空分布的数值计算研究
【摘要】:本文利用CB-IV机理在复杂地势下对O_3浓度的时空分布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旨在了解在研究区域内(52km×37km)的典型日期中作为主要的光化学氧化剂的O_3在大气的化学反应中的行为,并探讨O_3的产生与前体物及气象条件的关系,藉以为制定控制O_3污染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首先利用中尺度准静力动力学模式,采用地形追随的垂直坐标变换、大气平流扩散数值法,模拟(格距500m×500m)计算出能满足光化学污染计算模式的研究区域内复杂地势下的气象场。
同时利用污染源排放因子法对研究区域内的所排放VOCs、NOx、CO等污染物按照500m×500m的分辨率进行估算。污染源按照固定源、流动源、自然源进行分类,对各类源所排放VOCs、NOx、CO进行时间、化学分解,进一步做出了适于模式需求的高时空、高化学分辨率的排放源清单,揭示研究区域内各类污染物源排放分担贡献和时空分布特征。
在具有高分辨率的气象场和排放清单的基础上,根据CB-IV机理,利用Gear法求解由光化学反应速率组成的刚性常微分方程组,应用K理论计算出在1999年8月14日区域内的光化学污染的详细情况。计算出O_3、OH、HCHO、PAN、NO_2、NO等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将其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监测点位计算值和实测值在时间序列和浓度水平上都吻合的很好。以青泥洼桥大气自动监测点所在的网格为指定区域,计算网格内O_3的生成特征,作EKMA等浓度曲线,其脊线的[VOCs]/[NOx]=6/1,斜率为1/6,从理论上找出降低光化学污染的应采取的策略。分别研究每一种单独类型源对O_3的生成贡献并模拟出其时空变化规律特征,结果表明污染源、地形和气象条件对O_3的地面浓度分布有较大影响。靠近污染源和地势较低、风速小时,污染物易于积累的地方O_3的浓度较大。固定源、流动源和自然源对O_3生成的影响不同,固定源和流动源对O_3浓度的影响与其位置有较好的对应。自然源的影响与其位置有偏差,并且O_3的最大值的产生时间也有所提前。
最后,对整个模拟计算过程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讨论,对变量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
|
|
|
|
1 |
安俊琳;王跃思;李昕;孙扬;;北京大气O_3与NO_x的变化特征[J];生态环境;2008年04期 |
2 |
马柏祥;相对原子质量的数值计算研究[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5年10期 |
3 |
孙敦新;马立强;彭明启;;薄煤层裸体巷道最大安全宽度数值计算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年06期 |
4 |
胡军,周集体,张爱丽,杨松,李玉明;光催化-臭氧联用技术降解苯胺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5 |
施鸿鹏;;IG100等惰性气体灭火系统喷头阻力损失数值计算研究[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1年02期 |
6 |
白实,顾兴梅,田炳申;兰州地区大气中臭氧形成与紫外光强关系初步探讨[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83年03期 |
7 |
;臭氧制作与应用电路4则[J];电子世界;1994年04期 |
8 |
杭州市棉纺局科技情报站外文翻译组;臭氧对废水中特定染料的破坏[J];印染;1977年06期 |
9 |
李亚娜;人类的敌人 臭氧与噪音[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85年03期 |
10 |
蒋兆铨,戴俊强;臭氧对植物同化产物分配的效应[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1985年05期 |
11 |
王勋陵,王启燕;臭氧对植物蒸腾作用及气孔器运动的影响[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89年01期 |
12 |
陈颖敏,赵英,李滨;臭氧处理循环冷却水[J];电力环境保护;1995年04期 |
13 |
刘延辉,马力军;应用臭氧灭菌技术 提高产品质量[J];质量天地;1999年05期 |
14 |
王云变;爱护臭氧 保护人类[J];陕西气象;2002年06期 |
15 |
李继红,李秀敏,冯艳秋;臭氧在纯化水制备过程中的应用[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16 |
;关于臭氧[J];环境导报;2003年22期 |
17 |
李伟,孙德智,刘长安,朱质彬;活性炭负载复合催化剂分解臭氧的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
18 |
杜艳,李兴民,梁锋;臭氧在肉品工业中的研究应用现状[J];肉类研究;2005年04期 |
19 |
陈魁;郭胜华;董海燕;张震;;天津市臭氧浓度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年01期 |
20 |
;问答栏[J];化学通报;195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