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_2与环氧丙烷交替共聚过程中的区域和立体化学控制
【摘要】:
聚合物的物理性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聚合物链相邻位置的相对立体化学(即聚合物单元中的原子或基团的空间位置)所决定的。因此,调控聚合物的微观结构就成为立体选择性催化聚合领域中非常重要的课题之一。1969年由Inoue首次报道了CO_2与环氧丙烷(PO)的共聚反应,此后这一领域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课题组曾报道过由手性四齿希夫碱钴配合物(SalenCo(Ⅲ)Ⅹ)作为亲电试剂,季铵盐/有机强碱作为亲核试剂,组成双功能协同催化体系,在温和条件下成功催化CO_2和环氧丙烷的不对称交替共聚反应。该催化体系表现出非常高的催化活性和聚合物选择性(聚合物含量>99%),得到了具有完全交替结构(碳酸酯单元含量>99%)、高区域规整度(头尾连接单元HT%=96%)和中等光学活性(对映体过量值ee%≈70%)的聚碳酸丙烯酯(PPC)。而Salen型铬配合物虽然也可以有效的催化CO_2和环氧丙烷的共聚反应,但得到的却是区域无规的聚碳酸丙烯酯,同时催化活性和立体选择性也较差。
在本论文的研究中,采用Salen型铬配合物与位阻型的有机强碱组成亲电-亲核双组分催化体系,在温和条件下催化CO_2和环氧丙烷的交替共聚反应,得到了具有不同头尾连接单元的聚碳酸酯(64-93%)。研究发现,改变铬配合物的轴向负离子和Salen配体的二胺骨架以及添加不同的助催化剂都会严重影响所得聚合物的区域和立体化学。由具有弱亲核性的轴向负离子和共轭环状二胺骨架的Salen型铬配合物作为亲电试剂,和具有弱配位能力的大位阻型有机强碱作为亲核试剂,是调控CO_2和环氧丙烷交替共聚反应立体化学的一种理想催化体系,可以得到>99%碳酸酯连接单元和较高头尾连接单元的聚碳酸酯。利用飞行时间质谱对聚合物链端进行了跟踪检测,直接观察到了聚合反应的引发及链增长过程,证明大位阻有机碱在共聚反应过程中对聚合物的链增长起着重要的引发作用。双功能催化体系中,不但Salen铬配合物的配体结构影响着聚合产物的立体化学,聚合物的链末端控制效应同样对聚碳酸酯的立体化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论文在Salen构型配体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手性Salan型铬配合物,并将其与季铵盐/有机强碱组成亲电-亲核双组分催化体系,在室温下可以有效的催化CO_2和环氧丙烷的不对称交替共聚反应,实现了CO_2和环氧丙烷的不对称交替共聚反应的区域和立体化学控制,得到95%的头尾连接单元和中等光学纯度(对映体过量值ee%≈70%)的全同结构的聚碳酸酯。研究发现除了手性二胺骨架的不对称诱导作用,苯环上的大位阻取代基、N,N'-二取代基的位阻作用以及N原子上sp~3杂化的供电子效应都对调控聚合物的区域和对映体选择性有很大作用。通过研究聚碳酸酯的立体化学发现聚合物的对映体选择性与环氧丙烷区域选择性开环存在一定的影响作用。
实验表明,SalanCr(Ⅲ)Ⅹ配合物的催化体系在催化活性、产物选择性、聚合物区域选择性和对映体选择性方面都要优于以往广泛研究的SalenCr(Ⅲ)Ⅹ配合物的催化体系。利用飞行时间质谱对聚合物链端进行了跟踪检测,直接观察到了聚合反应的引发及链增长过程,证明有机碱DMAP在共聚反应过程中对聚合物的链增长起着重要的引发作用。同时通过飞行时间质谱和液体红外吸收光谱等手段检测到两种铬配合物与DMAP的配位方式,以及两种反应体系催化CO_2与PO的诱导期和链增长速度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SalanCr(Ⅲ)X/DMAP作为催化体系时的聚合反应机理。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O631.3
|
|
|
|
1 |
杨始堃,钟俊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溶剂诱导结晶研究——Ⅱ.表层与断面结构形态形成的探讨[J];高分子学报;1993年02期 |
2 |
高小铃,傅强,G.Strobl;高分子结晶的新进展、新模型[J];高分子通报;2003年01期 |
3 |
杨坤;李光宪;杨其;毛益民;孙雅杰;;溶剂诱导聚合物结晶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06年03期 |
4 |
李复生,殷金柱,魏东炜,崔金华,宋光复;聚碳酸酯应用与合成工艺进展[J];化工进展;2002年06期 |
5 |
周家贤;二氧化碳开发利用综述[J];化工设计;2004年04期 |
6 |
;PMMA和PC的良性竞争[J];化工文摘;2000年01期 |
7 |
何平笙;杨海洋;朱平平;;试论高聚物结构与性能关系的三个层次[J];化学通报;2010年01期 |
8 |
周忠清;二氧化碳催化还原成碳的进展[J];精细石油化工;1994年04期 |
9 |
贾彦雷,许文,刘家祺;二氧化碳的化学利用[J];天然气化工;2004年03期 |
10 |
马红敏,邵瑞链,马治华,成俊然;动力学拆分法的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00年04期 |
|
|
|
|
|
1 |
苏丹,余鼎声,胡力平,焦书科;Al(i-Bu)_2OR′在VO(OR)_2Cl-Al(i-Bu)3体系丁-丙交替共聚中的催化作用[J];合成橡胶工业;1988年05期 |
2 |
张平,顾小曼,聂国军;马来酸酐与乙酸乙烯酯交替共聚合反应的研究[J];广州化学;1995年01期 |
3 |
焦书科,苏丹,余鼎声,胡力平;VO(OR)_2 Cl-Al(i-Bu)_3-Al(i-Bu)_2 OR′体系催化丁-丙交替共聚的研究[J];合成橡胶工业;1988年04期 |
4 |
单国荣,翁志学,黄志明,潘祖仁;交替共聚中的自由单体-络合理论[J];高分子通报;1996年03期 |
5 |
苏丹,余鼎声,胡力平,焦书科;含氧醚对钒-铝体系催化丁-丙交替共聚的活化作用[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88年05期 |
6 |
魏文良,蔡夫柳,朱本松;交替共聚聚酯酰胺的研究[J];石油化工;1995年12期 |
7 |
张友恭,须国华;苯乙烯和马来酸酐的交替共聚合反应[J];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
8 |
韩孝族
,陈恩之;氯丁二烯与丙烯酸甲酯交替共聚的研究[J];高分子学报;1985年06期 |
9 |
徐军,张秀龙;MAn体系分子前线轨道能级与共聚合Q-e概念关系的研究[J];材料研究学报;1988年01期 |
10 |
韩孝族,郭凤春,王大伟;丙烯酸类单体与倍半铝的络合常数及其与共轭双烯烃的交替共聚[J];应用化学;198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