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外加类范围副词的语义指向
【摘要】:
范围副词作为副词内部的一个重要的小类,由于其语义上关联的对象与句法上的修饰对象往往不一致,因此具有特殊性。本文试图讨论的就是范围副词中的一个小类——外加类范围副词,它主要包括:还、又、也,再,另外,另等副词。本文选取“还,又,再”这几个近似副词作为研究对象,目的是探究它们语义指向的基本模式及规律。
本文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论述了外加类范围副词的研究状况还有成绩和不足。
第二部分主要界定了范围副词中的外加类的成员和对象,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
第三、四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首先,逐一对“外加类”范围副词的成员的语义进行了描写,明确了语义指向分析的基础;其次,由于“还,又,再”这几个副词的语义较为复杂,本文也对各个义项进行了总结归纳。通过研究发现,在基础义中涵盖了一些其他义项,虽然有些词典中把它们归为了语气义,但经过考察,有些义项可以和基本义合并,在语义指向的模式上遵循相同的规律,于是就把这些义项也纳入研究范围中,以期完整全面的考察这几个副词的语义指向模式。同时,通过“指”“项”“联”这三个角度对它们进行了语义指向分析。最终经过考察我们可以发现,表追加的“还”“又”“再”应被描写成“双指多项多联副词”。表重复的“还”“又”则应是“单指单项多联副词”,其语义后指,并且单一的指向后续句的焦点部分。表示“持续”义的“还”以及表示“继续”义的“再”可以被描写为“单指单项多联副词”。
本文还对由多联副词指向不明造成的歧义进行了考察,探究了歧义原因,最初得出歧义原因:主要是由句际指向以及多联造成的。同时还探究了分化的方法:主要从口语和书面语的角度进行研究。最终确定:口语中可以通过心理焦点来区分,而在书面语中要通过添加语义联项的方式进行分化。
|
|
|
|
1 |
武振玉;;试论副词“总”的产生与发展[A];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学术论文集(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四卷)[C];2005年 |
2 |
祝东平;高彦怡;;副词“就”的释义[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
3 |
魏德胜;;《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副词[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
4 |
于江生;;语义指向的形式模型[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
5 |
傅爱平;;广义依存关系和汉语自动分析[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
6 |
毛家菊;高峰;陈秋林;陆汝占;;基于情景理论分析VA-语句[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