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相和多组分流动中热质传递的Lattice Boltzmann方法的数值研究
【摘要】: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方法作为一种特殊的数值方法,以其自然并行、几何边界易处理、程序简单等诸多优点在输运问题,尤其在多相流、多孔介质、对流扩散和化学反应等问题模拟上体现了较大的优势及很强的适应性,展示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以上背景和推进该数值方法与工程应用接轨的思路,本文分别以超重力旋转填充床中液相膜流态下的微观混合,以及核池沸腾中气泡的增长、运动和变形等物理问题为研究背景,针对其中复杂多变的界面行为,包括可溶的多组分界面和不互溶的多相流界面,依托LBM方法的优势和特点,对界面的变化以及界面传质和传热等物理过程进行数值研究。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先后提出、改进和联合了不同的LBM模型。利用这些模型数值研究相关问题,所获结果不仅为LBM在多相多组分流领域的实用化奠定了一些基础,也为相关领域实验和理论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为检验LBM多组分流模型在复杂流动中的适应性和对应复杂边界处理的便捷性,依托超重力旋转填充床的工业背景,对床内液相膜流动状态下建立的液相组分间层状扩散反应模型进行合理扩展,将对流传质引入模型建立对流扩散传质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对填料丝的强化对流传质作用进行了数值研究。通过引进反映宏观混合效率的函数,量化分析了填料丝形状和尺寸在其强制对流传质中的作用。结果对旋转填充床的填料设计及其传质的数值研究工作有参考价值,对其它填料的设计亦有启示作用。
由于LBM多组分模型在研究组分传质时缺乏对流动混合效率的记忆性,本文构造了串行竞争反应的LBM模型。应用该模型分别对填料主体区和端效应区的微观混合和化学反应进行了数值研究。在主体区,采用层状扩散模型进行了模拟,与对应实验结论和其它数值结果比对分析,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在端效应区,基于强制对流扩散反应模型对端效应区的强制对流传质和化学反应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初步探索了填料丝的强制对流传质作用,证明了LBM模型对该问题的适应性。同时模拟结果对研究分散后液体微元的传质有参考意义,为研究分散传质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研究填料丝形状和几何尺寸对其强制对流作用的影响提供了有利的数值工具,另外该模型可以在相似的传质和化学反应系统中推广应用。
为研究LBM的传热模型,本文将改进的LBM方程引入LBM热模型,在对应的宏观传热方程中消除了一阶非线性误差项,以此为思路提出了两个二阶精度热模型。通过Rayleigh-Benard对流数值试算,初步探索了这两个二阶精度和对应一阶精度热模型的传热特征和适应性,并做了对比分析。在Ra数极高或热传导系数极大时,采用这三个热模型计算的Nu数与经验值均有较大偏差。分析LBM对应宏观热传导方程的截断误差后,本文在平衡分布函数中引进一个调节因子。通过调节对应宏观传热方程的截断误差项系数,很好的校正了Nu数的计算偏差,提高了热模型模拟精度,拓展了模拟范围,增强了LBM作为一个数值方法在解决传热问题中的适应性。
联合上述热模型,对大密度比多相流LBM模型进行改造,构造了一个能描述传热主导相变的大密度多相流LBM复合模型。在复合模型中,基于Stefan边界假设以传热主导相变,相变作为一个源项被添加在C-H方程中以相序参数的变化来描述两相相变,同时在LBM热模型中考虑对应的相变潜热。这种相变处理方式可以自动追踪相变引起的界面变化,比其它处理方法简洁且物理背景清晰。应用该复合模型数值研究了过热液体中单气泡增长、运动和变形机理与气液两相物理参数(如动力粘性系数、表面张力和Jacob数等)的相互关系。
通过联合和调整Briant的部分浸润性边界处理,本文应用多相流复合LBM模型对水平过热壁面上气泡的增长和跃离进行了数值研究。其中关于气泡跃离直径的研究呈现了正确的参数关联,证明了复合模型对该问题的适应性。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气泡的合并对增长和跃离的影响。
|
|
|
|
1 |
李新海;析气界面上气泡聚并促进的传质[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6期 |
2 |
钱吉裕,李强,宣益民;毛细泵回路蒸发器的数值研究[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05年01期 |
3 |
姜澎;黄洪雁;冯国泰;王仲奇;;水雾/蒸汽相变冲击冷却的数值模拟[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
4 |
陈越南,杨晓清;带有相变气固二相混合对流的数值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1990年03期 |
5 |
李晖;超声波强化液-固传质的机理研究[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
6 |
孙红;郭烈锦;刘洪潭;张广升;;PEM燃料电池中的两相传质及其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年02期 |
7 |
侯金瑛;谭大成;毕世华;陈阵;;同心筒发射潜载导弹过程数值研究[J];固体火箭技术;2011年01期 |
8 |
黄兵华;张安乐;高广荣;;铸轧-冷轧铝板退火产生气泡的机制[J];轻合金加工技术;2010年01期 |
9 |
董良,高钦,杨长贺,王茂彬;精炼工艺中气泡的行为及其对去氢的影响[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
10 |
山中和夫
,大森靖也
,李振飞;硼在低碳低合金钢相变中的作用[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81年05期 |
11 |
王景成,秦桂英,邵自昌,陈付时;马氏体相变过程中的Doppler展宽能谱线形参数[J];核技术;1989年01期 |
12 |
李绪业;伍怡;彭宽;;中锰铸钢等温转变的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4期 |
13 |
陆松伟,侯立松,干福熹;浸渍法VO_2薄膜的相变[J];材料研究学报;1990年04期 |
14 |
;治学勤奋成果丰硕──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徐祖耀教授[J];金属热处理;1996年10期 |
15 |
曾向东,韩立忠,牛文科;蒸发-凝结整体分离式相变换热装置[J];热能动力工程;1996年S1期 |
16 |
李永静,李文 ;用DSC法测量U_(0.77)Zr_(0.23)合金的热容[J];原子能科学技术;1996年04期 |
17 |
陈栋梁,干勇;一种处理凝固导热方程的焓式源法[J];燕山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
18 |
杨海涛,杨国涛,袁润章;Si_3N_4-MgO-CeO_2陶瓷烧结过程中的致密化与相变[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5期 |
19 |
盛义平,乔长锁;鼓泡曝气传质特性的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
20 |
徐任武;采用相变技术的蓄热电锅炉投入商业运行[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