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水相/三液相萃取分离天然产物有效成分
【摘要】:
天然产物种类丰富,其有效成分主要有黄酮类、皂苷类、生物碱类、萜类、香豆素类、甾体类、醌类等化学物质,工业上主要是采用溶剂萃取法对其进行提取与分离,针对溶剂萃取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本论文以越桔、丹参、辣椒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例从以下方面做了探索性研究。
首先,以越桔中的花青素和辣椒中的辣椒碱及辣椒红素为例考察了亲水性有机溶剂/无机盐双水相体系对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萃取能力,优化了新型双水相萃取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工艺。对于花青素,当操作条件为30%(w/w)乙醇/19%硫酸铵(w/w)双水相体系时,分配系数,回收率和收率分别为7.06,94.3%和91.2%;对于辣椒碱和辣椒红素,当操作条件为20%(w/w)乙醇/20%(w/w)磷酸氢二钾双水相体系时,辣椒碱的收率是0.5%(w/w)碳酸钠乙醇提取法的78.1%,但辣椒红素收率只有正己烷热回流提取法的20.5%。表明亲水性有机溶剂/无机盐双水相萃取体系对天然产物极性较强的有效成分有很好的萃取能力,与传统的提取方法相比具有有机溶剂使用量小,耗能低的优点。
其次,以丹参中的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及辣椒中的辣椒碱与辣椒红素为例考察了疏水性有机溶剂/亲水性有机溶剂/无机盐/水三液相体系对天然产物不同极性有效成分的萃取能力。以最佳双水相萃取体系为依据考察了疏水性有机溶剂对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分配的影响,优化了三液相萃取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条件。对于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当操作条件为25%(w/w)正己烷/60%(w/w)丹参粗提液/15%(w/w)硫酸铵三液相体系时,两种有效成分的分配系数分别为2.74和134.82;回收率分别为89.0%和97.2%,与丹参粗提液相比,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浓缩比分别为2.68和1.54;对于辣椒碱和辣椒红素,当操作条件为10%(w/w)正己烷/18%(w/w)乙醇/18%(w/w)磷酸氢二钾/54%(w/w)水三液相体系时,辣椒红素和辣椒碱分别富集于三液相体系的上相和中相,多次萃取后可获得高于传统方法的收率。表明,疏水性有机溶剂/亲水性低分子有机溶剂/无机盐/水三液相体系能将天然产物中的弱极性有效成分富集在上相,将极性较强的有效成分富集在中相,而水溶性杂质则主要集中在下相,提高了有效成分的分离效率,简化了后续纯化工艺。
再次,以丹参粗提液为例,对双水相萃取和三液相萃取进行了体系放大,在体系逐步放大至原体系的400倍时,萃取效果没有变化。说明双水相萃取和三液相萃取适用于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大规模生产。
最后,以花青素为例将双水相萃取与柱层析进行了结合,以丹酚酸B为例将三液相萃取与柱层析进行了结合,并得出了它们的生产工艺,提出了一种新的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生产工艺:天然产物经过预处理后经双水相萃取或三液相萃取再经柱层析然后可经干燥得到产品。与传统的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生产工艺相比,这种新工艺兼顾提取分离与纯化,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操作工艺简单,易于工业化生产。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TQ028.32
|
|
|
|
1 |
刘晓晶;李田;翟增强;;纤维素酶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
2 |
吴明和;;圆二色光谱在蛋白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0年04期 |
3 |
刁全平;侯冬岩;回瑞华;李铁纯;郭华;;海参脂肪酸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
4 |
陈继廷,杨鹏云,吕秀华;辛酸钠含量对人白蛋白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1995年01期 |
5 |
刘晓宇,周昌华,杨昌俊,吕拂宏,许素清,常桂英;低温乙醇法工艺中影响白蛋白收率的若干因素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1年06期 |
6 |
刘力;刘文芳;;人血白蛋白分离工艺的历史沿革及发展[J];中国输血杂志;2008年04期 |
7 |
翁樑,王志武,刘嵬;酶化学修饰的研究进展[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8 |
肖枫,曾名勇,董士远,刘尊英;海参胶原蛋白的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05年06期 |
9 |
李丹彤;常亚青;吴振海;陈炜;王俊雅;陈国栋;;獐子岛夏秋季野生仿刺参体壁营养成分的分析[J];水产科学;2009年07期 |
10 |
薛崇昀;贺文明;张睿玲;;菊芋秆资源在造纸工业的利用[J];中华纸业;2007年02期 |
|
|
|
|
|
1 |
王雪梅,高素莲;甘草中甘草酸粗品最佳提取条件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
2 |
张继民,胡林华;辣椒色素提取工艺及稳定性[J];安徽机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
3 |
赵宇瑛,张汉锋;花青素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5期 |
4 |
赵小亮;雷浩东;张继;;丹参有效成分提取的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
5 |
袁淑兰,王修杰;丹参酮抗肿瘤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J];癌症;2003年12期 |
6 |
袁淑兰,黄光琦,黄韧敏,宋毅;丹参酮体外诱导分化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J];癌症;1996年06期 |
7 |
黄韧敏,袁淑兰,宋毅,黄光琦;丹参酮ⅡA诱导HL-60细胞凋亡[J];癌症;1998年03期 |
8 |
叶勇;;比色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丹参酚酸含量测定比较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
9 |
陈劲春,李一,刘春秀;四种吸附材料分离茶多酚的初步结果比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
10 |
李朝霞,王地;丹参水溶性成分的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2004年03期 |
|
|
|
|
|
1 |
杨基础,沈忠耀;双水相萃取技术及其在基因工程产品分离和纯化中的应用[J];化工进展;1988年04期 |
2 |
冯蕾,刘道杰;萃取新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聊城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3 |
王旭;周庆礼;;PEG/(NH_4)_2SO_4双水相萃取法提取果胶酶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年09期 |
4 |
朱自强,关怡新,李勉;双水相系统在抗生素提取和合成中的应用[J];化工学报;2001年12期 |
5 |
董军芳,林金清,陈钦,曾颖;双水相萃取技术在分离提纯生物物质中的应用[J];江西化工;2002年02期 |
6 |
李梦青;耿艳辉;刘桂敏;张晴;康彦芳;;双水相萃取技术在白藜芦醇提纯工艺中的应用[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年04期 |
7 |
艾海提·沙力;玛合甫拉提·吾不力哈斯木;努尔古丽;;利用四丁基溴化铵—硫酸铵双水相萃取法萃取结晶紫的行为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8 |
李敏;董慧茹;;双水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酵母细胞中麦角固醇含量[J];分析试验室;2009年11期 |
9 |
童爱军,王珊,周晓芬,李隆弟;阴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双水相萃取色氨酸衍生物和牛血清白蛋白[J];分析化学;1998年05期 |
10 |
杨辉;张娟;王旭;;PEG/(NH_4)_2SO_4双水相体系萃取果胶酶[J];食品科学;200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