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质币腐蚀变色机理及抗变色工艺研究
【摘要】:铜质币在大气环境中变色问题一直困扰着世界造币、收藏和考古行业。由于铜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流通、观赏过程中表面残留的汗液是变色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铜币在汗液中的腐蚀变色机理,探索高效的铜币用抗变色处理技术对于铜币的生产、储存和收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采用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及电化学测量等技术,对两种造币用铜材在模拟汗液中的腐蚀机理进行研究。发现模拟汗液中的Cl~-是铜材发生腐蚀变色的主要原因。紫铜主要发生均匀腐蚀,黄铜则发生孔蚀和脱锌腐蚀。黄铜孔蚀发展的动力学方程为:i_0=0.3735(t+185.93)~(-1/2),该过程受蚀孔表面盐膜溶解控制。
研制出一种造币用黄铜的抗变色处理新工艺,最佳工艺条件为:1-苯基-5-巯基四氮唑(PMTA)0.5g/L,温度55℃,处理时间10mim;电化学测试和加速腐蚀实验结果表明,抗腐蚀变色效果优于市售的抗变色剂KL-1。PMTA在黄铜表面的吸附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式,为自发的吸热、熵增过程。量子化学分析表明,PMTA分子主要以硫酮型互变异构体结构存在,与硫醇型互变异构体相比,该异构体与黄铜表面的作用力更强。结合Mulliken电荷计算结果和最低能量构型分析,PMTA(硫酮型)可通过N3和S6原子吸附于黄铜表面,而PMTA(硫醇型)则通过N3原子吸附。
将合成的3-烷基-4-氨基-5-巯基-1,2,4-均三唑(AAMT)组装于铜表面,考察了超声波振荡、复合修饰及烷基链长度对修饰后铜的抗腐蚀变色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3-十一烷基-4-氨基-5-巯基-1,2,4-均三唑(UAMT)在铜表面的成膜机理。结果表明,UAMT在铜表面吸附过程包括两步骤:快速吸附及随后的慢速重排。UAMT分子可通过π(C=N)轨道及S的p轨道提供的电子与铜的d轨道成键。分子中的杂环以平躺的形式吸附于铜表面,由于UAMT存在折叠和平面两种构象,烷基链以平铺或与铜表面呈33°角的形式存在。
开发了水溶液中铜币抗变色自组装膜(SAMs)工艺,并对其成膜机理进行探讨。十二烷基硫醇(DT)在铜表面的吸附同样包括快速吸附和慢速重排两部分,其中快速吸附阶段符合一级Langmuir吸附,动力学公式为θ(t)=1-e~(-10.3ct)。吸附速率常数(k_a)仅与温度(T)有关,关系式为ln(k_a)=-5324.2/T+19.58,自组装过程表观活化能为44.27KJ/mol,表明DT的化学吸附为控制步骤。成膜后铜的膜层质量研究发现,水溶液体系中形成的DT SAMs表现出与传统乙醇体系中形成DT SAMs相当的性能,有效地抑制铜的腐蚀变色,表明该技术在铜币抗变色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
|
|
1 |
黄丽娟;杨朝晖;王佳;;含盐体系中有机铜缓蚀剂的研究进展[J];材料开发与应用;2008年03期 |
2 |
张大全;谢彬;李瑾;何先明;高立新;;谷氨酸自组装膜对铜的缓蚀机理研究[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11年01期 |
3 |
文泽东;;自组装DL-缬氨酸铜电极的电化学研究[J];当代化工;2011年01期 |
4 |
全贞兰;吴培强;;铜电极上席夫碱自组装膜的电化学阻抗表征[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5 |
崔维真,丁克强,王庆飞,陈玉红,崔敏,童汝亭;席夫碱自组装膜对铜的腐蚀保护[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
6 |
王春涛;陈慎豪;;分子结构对硫脲类化合物在铜表面自组装能力的影响[J];化学学报;2007年05期 |
7 |
赵小能;;有机类铜缓蚀剂的现状研究与发展[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1期 |
8 |
马洪芳;;聚乙烯吡咯烷酮自组装膜对铜的缓蚀作用[J];材料保护;2010年01期 |
9 |
孔令平;全贞兰;;植酸和钼酸钠自组装膜对铜表面的缓蚀作用[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
10 |
刘义芳;万勇;刘长松;;铜表面硅烷自组装膜的制备及其摩擦学特性的研究[J];润滑与密封;2010年11期 |
11 |
胥尚湘;;常压塔注入中和剂和缓蚀剂的动态[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1979年Z1期 |
12 |
;含硫的有机缓蚀剂用于酸-碱性的金属表面清洗剂[J];陕西化工;1995年04期 |
13 |
陈玉红,王庆飞,丁克强,崔敏,童汝亭,高政;B-et-B自组装膜对铜的缓蚀作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
14 |
付占达;黄海涛;芮玉兰;郭红霞;田会娟;;国外海水及模拟海水中铜缓蚀剂的最新研究进展[J];清洗世界;2007年12期 |
15 |
徐辉碧;用软硬酸碱原则探讨有机缓蚀剂的机理[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01期 |
16 |
O. L. RIGGS. JR;蔡生民;;腐蚀抑制剂和抑制作用的理论现况[J];应用化工;1979年S1期 |
17 |
胡远明;;国外合金缓蚀剂研究概况[J];表面技术;1987年04期 |
18 |
李自托,董泉玉,杨从贵;国外有机类铜缓蚀剂综述[J];工业水处理;2005年01期 |
19 |
付占达;芮玉兰;周坤;;含盐体系中有机铜缓蚀剂及缓蚀机理研究进展[J];化工生产与技术;2007年01期 |
20 |
马洪芳;;铜表面自组装缓蚀功能膜的电化学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