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国家创新能力成长机理研究

孙玉涛  
【摘要】: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国家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世界各国的创新竞争以及中国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为国家创新能力成长研究创造现实需求,国家创新体系和内生增长理论为国家创新能力成长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本研究试图在已有成果基础上,建立揭示国家创新能力成长机理的理论模型,分析国家创新能力成长路径模式及其演进,提出中国国家创新能力成长政策建议。 第一,对Chen和Kee模型中的人力资本假设进行理论扩展,构建国家创新能力成长内部作用模型,将人力资本积累和教育资本投入联系起来展开新的稳定状态求解,改进了国家创新能力成长稳定状态水平依赖外生变量的结论,阐明了国家创新能力成长内部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国家创新能力成长很大程度上依赖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和教育将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本的系数,而不是外生给定的人力资本增长率。 第二,在内部作用机理分析基础上,引入外部因素作用Wamae模型。运用创新投资替代研究人员,以反映学习能力,对Wamae模型的关键假设进行修正,构建国家创新能力成长外部作用模型,运用Mathematica4对模型进行动态模拟,阐明了国家创新能力成长外部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南国和北国之间创新差距缩小,不仅与创新差距和学习能力的初始条件有关,而且与国家创新投入政策、知识溢出水平等因素有关。 第三,根据机理研究的推论,以专利为衡量指标,运用统计分析、核密度函数、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对国家创新能力成长路径模式及其演进进行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创新能力成长具有连续路径、跨越路径和徘徊前进路径等三种模式;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国家数量结构呈现从“金字塔”结构向“倒金字塔”结构转变的趋势;国家创新能力的成长具有规模障碍性、路径差异性和门槛效应。国家创新能力成长阶段之间的流动概率较低,在低成长阶段具有“路径依赖效应”,在高成长阶段具有“马太效应”。 第四,在理论和经验研究基础上,以国家科技规划编制实施为主线,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的创新政策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建国以来中国的创新战略经历了外部作用和内部作用之间的交替转换,内外平衡成为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关键,进一步借鉴英、美、日等国的发展经验,建议转变中央政府创新职能,建立内外协调的政策体系和一体化的创新政策议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郑士贵;创新能力是市场经济体制对企业领导干部的新要求[J];管理科学文摘;1995年08期
2 李志,向征,杨清明;有效发挥企业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调查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03期
3 马先驱;;从创新能力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建材科技;2005年05期
4 胡本田;;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铜陵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刘艳锋;;浅谈会计课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06年05期
6 罗章章;李俊;;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年07期
7 刘平;;浅析企业人力资源开发[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张立群;;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创新道路选择[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05期
9 隋国庆;;论自主创新能力与创新型国家建设[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徐仲年;;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品牌战略[J];商场现代化;2006年22期
11 陈伟达;;以学科建设为核心 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年S1期
12 王彬;罗凤存;梁云升;;提升省属科研院所科技能力的实践与思考——省属重点科研院所能力建设的启示[J];甘肃科技;2006年09期
13 郭新明;;关于构建县级科技创新体系的若干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11期
14 张俊锋;;基于创新能力的企业发展——以耐克为例[J];企业研究;2006年12期
15 杨洪波;;创新教学方法,育创新型人才[J];科技咨询导报;2006年18期
16 杨明坤;;高中生物分步教学法初探[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年12期
17 王晓梅;;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年21期
18 王瑞;赵欣;韩雪;;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年S3期
19 曹爱萍;;国际产业转移新形势下中国引资政策的创新[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年01期
20 王赞新;刘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兴黔;;发挥结构设计竞赛作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2 赵月飞;;灰色聚类法在军校学员创新能力评价中的应用[A];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论文集[C];2009年
3 宫芳;;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A];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论文集[C];2009年
4 廉凤梅;季贵斌;侯永强;;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5 刘晓敏;;国家创新能力预警研究初探[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陈小刚;陈俊风;林善明;;《光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改革的探索[A];光电技术与系统文选——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陈培霞;;浅析学校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术峰;;健康的心理,创新的摇篮[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9 候玉奇;;浅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10 马龙;贾继伟;刘爽;;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A];第四届十三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科技论坛暨2008海南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玉涛;国家创新能力成长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韩洁平;数字内容产业成长机理及发展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马建会;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4 陈琦;基于技术核心能力的高技术企业成长机理及其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5 杨丽伟;供应链企业协同自主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张凌;基于DEA的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评价与决策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7 宋志红;企业创新能力来源的实证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8 邓立治;我国企业自主品牌创新能力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9 雷小毓;产业集群的成长和演化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10 张旭;企业文化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冰峰;大学物理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段成芳;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管理改革[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3 李云姝;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生物教学中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4 许正荣;基于创新视角的区域竞争力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5 陈若松;论创新能力的整合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阎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吕绍锁;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魏运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一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与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5年
10 傅梅烂;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过程的创新能力演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 张在新;开放式作文:如何考查创新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航天时代电子公司光纤惯导公司总经理 王巍;以原始创新能力立足市场[N];中国航天报;2007年
3 闫庆玲;周鹏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N];金昌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杨敬;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行业十强”新鲜出炉[N];中国信息报;2006年
5 普林祥;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N];伊犁日报(汉);2009年
6 阎萍;创新能力 中学教育的大课题[N];山西日报;2002年
7 王喜霖 郝丽梅;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升创新能力[N];黑龙江日报;2004年
8 林布谷;加大科普教育含量 提高儿童的创新能力[N];光明日报;2002年
9 谢文砚;国内外企业IT创新能力大比拼[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10 闫明;自学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N];内蒙古日报(汉);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