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作用下海底管线及周围海床动力响应分析
【摘要】:
近年来,随着海洋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海底管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海上油气田开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海底管线铺设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中,将承受各类环境荷载,其中地震荷载是主要的荷载之一。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带和中亚—地中海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尤其是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的渤海湾地区属于地震高发区,所以铺设海底管线必须考虑地震的影响。为了合理地评价海底管线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必须对地震荷载作用下管线周围海床中的动力响应和管线自身内部动应力进行计算和分析,这也是管线工程设计人员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对于多孔介质海床和海底管线,分别采用Biot动力固结理论与弹性动力学理论,同时采用摩擦接触理论考虑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海床—管线动力相互作用的计算模型,通过有限元数值计算确定了地震作用下海床中超孔隙水压力和管线内应力等动力响应。在数值计算过程中引入粘弹性人工边界来模拟地震波的传播,真实地反映了在地震波作用下海底管线的动力响应问题。通过计算发现,本文所使用的粘弹性人工边界在求解瞬态动力问题上比固定边界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更接近于精确解。土的变形模量、渗透系数和管线半径、壁厚对管线外表面由地震所引起的孔隙水压力、径向正应力和剪应力及内表面的环向正应力均有一定的影响。均质海床与成层海床对水平地震荷载引起的管线外表面的超孔隙水压力响应差别较大,而对于管线的内应力响应的结果差别不大。管线周围土体的孔隙水压力随着矩形管沟覆盖层宽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矩形管沟覆盖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在不同长度和不同厚度下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趋势是相同的。
由于仪器设备的限制,目前还没有一个适用于地震循环荷载的较为准确的孔隙水压力增长表达式。本文利用先进的“土工静力—动力液压三轴—扭剪多功能剪切仪”,针对相对密实度Dr=60%的福建标准砂,在平均有效固结应力取p′m0=100,200,300kPa三种情况,对3种初始固结比Kc=1.0、1.5、2.0的情况分别进行了的9组循环扭剪试验。根据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建立了针对饱和砂土海床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孔隙水压力应力模式,分析了初始固结比和初始平均有效固结应力对孔隙水压力发展特性的影响,较好的模拟了地震荷载作用下砂质海床中孔隙水压力的产生、发展和消散过程。
针对海底管线周围海床液化边值问题,本文推导了考虑海床土微元控制体内有引起超孔隙水压力累积的源分布q的多孔介质渗流连续性方程,并联立孔隙流体的平衡方程和不排水条件下的超孔隙水压力增长模式建立了推广的带有累积超孔隙水压力源项f的二维固结有限元方程;进一步运用加权余量法对其进行了数值求解,计算预测了海床中累积超孔隙水压力的空间分布与时程变化规律,通过具体计算探讨了土性参数和管线几何特性对地震所引起的管线周围海床中累积超孔隙水压力分布的影响。
通过计算分析可以发现:随着土的变形模量和泊松比的减小,由地震所引起的海床中的累积超孔隙水压力均增大。土的渗透系数对由地震所引起的管线周围海床中的累积超孔隙水压力具有显著的影响,渗透系数的微小减小就会导致海床中累积超孔隙水压力的显著增大。管线半径和管线埋深对管线附近海床中的累积超孔隙水压力及累积超孔隙水压力比有一定影响,并且影响规律较为复杂。管线的存在会对管线附近海床中的累积超孔隙水压力产生一定影响,在远离管线处的海床区域,管线的存在对累积超孔隙水压力的影响可以忽略。
为了更具体地研究海底管线及其周围海床的动力响应,针对于三维饱和砂性海床和浅埋于其中的海底管线建立了海床-管线动力相互作用的计算模型,采用大型有限元计算程序DIANA-SWANDYNEⅢ,通过数值方法确定了三维条件下饱和海床中孔隙水压力和管线内应力等地震动力响应,讨论了地震荷载方向、海床土的渗透系数、海床厚度和表面水深以及管线半径和埋深对沿管线外表面由地震所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管线外表面处径向正应力和剪应力及管线内表面处环向正应力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表明,在单向地震波和双向地震波的情况下,由地震作用所引起管线外表面处的径向正应力和管线内表面处环向正应力结果有较大差别;管线周围的超孔隙水压力随着海床土渗透系数的减小、管线埋深的增加而明显增大;管线外表面处径向正应力和剪应力随着海床土渗透系数的减小而有所减小,随着管线半径和埋深的增大在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U171
|
|
|
|
1 |
;Aseismic Reliability Analysis Approach for Offshore Jacket Platform Structures[J];China Ocean Engineering;1998年04期 |
2 |
浦群,李坤,高福平;Scour of the Seabed Under A Pipeline in Oscillating Flow[J];China Ocean Engineering;2001年01期 |
3 |
李昕,刘亚坤,周晶,马恒春,朱彤;Experimental Study on Free Spanning Submarine Pipeline Under Dynamic Excitation[J];China Ocean Engineering;2002年04期 |
4 |
徐志英,周健;土坝地震孔隙水压力产生、扩散和消散的三维动力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5年04期 |
5 |
甘文水,侯忠良;地震行波作用下埋设管线的反应计算[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8年02期 |
6 |
林均岐,熊建国;液化场地土中埋设管线的上浮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2期 |
7 |
冯启民,赵林;跨越断层埋地管道屈曲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4期 |
8 |
余建星,罗延生,方华灿;海底管线管跨段涡激振动响应的实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4期 |
9 |
朱庆杰;刘英利;蒋录珍;张秀彦;;管土摩擦和管径对埋地管道破坏的影响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3期 |
10 |
高惠瑛,冯启民;场地沉陷埋地管道反应分析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7年01期 |
|
|
|
|
|
1 |
周云;汤统壁;廖红伟;;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回顾与展望[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
2 |
陈严飞;李昕;周晶;;轴向长腐蚀管道极限承载力研究[J];船舶力学;2009年05期 |
3 |
刘汉龙,周云东,高玉峰,余湘娟,Nakasono Takeshi;多功能静动三轴仪研制及在液化后大变形中的应用[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2001年05期 |
4 |
廖振鹏,王阜;论结构物的竖向地震输入[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3年02期 |
5 |
郭莹,栾茂田,何杨,许成顺,史旦达,李木国;复杂应力条件下饱和松砂孔隙水压力增长特性的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3期 |
6 |
李玉成;海洋工程技术进展与对发展我国海洋经济的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
7 |
栾茂田,郭莹,李木国,王静,王栋,崇金著;土工静力-动力液压三轴-扭转多功能剪切仪研发及应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
8 |
黄雨;八嶋厚;沢田和秀;张锋;;堤防地基地震液化的数值模拟[J];工程力学;2007年12期 |
9 |
包日东;闻邦椿;;地震载荷作用下液化土中输流管道动态响应研究[J];工程力学;2008年06期 |
10 |
李昕;董汝博;冯新;周晶;;基于Morison方程的三维地震作用下海底悬跨管道计算模型[J];工程力学;200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