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分形表面裂隙的渗流特性研究
【摘要】:
天然岩石的裂隙面是凸凹不平的,用一般的函数难以描述裂隙面的复杂形态。为了模拟裂隙的渗流特性,需要准确表征岩体裂隙的粗糙和弯曲。裂隙几何形态描述的精度,对提高计算准确性影响很大。分形几何理论的发展为研究岩石断裂表面的粗糙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和科学的手段,从而为实际裂隙的水力特性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大量研究表明,岩石断裂表面具有很好的统计自相似或自仿射特征,可以用分形插值的方法加以研究。
采用分形理论模拟了岩石裂隙表面的粗糙形态,利用二元分形插值函数编程,得到裂隙粗糙曲面上的数据点,利用这些数据点的信息生成了多个裂隙面的数值模型。在这些模型中,随着裂隙面粗糙程度的增加,它的分形维数也在随之增大。通过计算机数值计算和图像显示,经计算得到不同分形维数下裂隙面的等效导水系数。建立了粗糙曲面的分形维数和其等效导水系数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岩石裂隙表面的粗糙度对其渗流特性的影响,研究了水流在分形裂隙内的一些流动特性和规律。
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裂隙面的分形维数越大,裂隙的粗糙程度越强,且两者之间的变化具有相关性。在对裂隙两端施加相同压力差的条件下,裂隙面的等效导水系数会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加而降低。在裂隙面分形维数为常数的条件下,相继对裂隙两端施以逐渐增大的压力差,流体通过横断面的平均流速会随着两端压力差的增加而增加,而裂隙的等效导水系数则会随着压力差的增加而减小。
|
|
|
|
1 |
刘朝纲;分形及其在表面科学中的应用[J];贵州科学;1998年03期 |
2 |
李洪,李嘉,李克锋,周鲁;泥沙的分形表面和分形吸附模型[J];水利学报;2003年03期 |
3 |
朱鸣;;分形、分维和生物学研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87年02期 |
4 |
刘明娜;王小强;吴毅;侯再红;张守川;;湍流大气中激光聚焦光束后向散射的数值模拟[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5年12期 |
5 |
李后强,赵华明;分形理论与酶模型的研究[J];自然杂志;1990年06期 |
6 |
冉启全,周南翔;油气储集层孔隙表面结构的分形特征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
7 |
王萍;王仁芳;方文军;;粗糙表面对神经胶质细胞三维立体形状的影响[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
8 |
谢文录,陈彦辉,谢维信;动态分形表面的电磁散射[J];电子学报;1998年12期 |
9 |
祝天军;;化学表面上有机物吸附的分形问题[J];大自然探索;1989年02期 |
10 |
徐昶森,左孝兵,辛厚文;分形表面电子态[J];化学物理学报;1999年01期 |
11 |
谢云霞;;多重分形表面的吸附模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12 |
H.Nagahama;蒋海昆;王忠民;季同仁;;固体地球中的破裂(二)[J];世界地震译丛;1995年03期 |
13 |
王敏锡,李敬,任朗;电磁波在介质分形表面的散射特性[J];科学通报;1997年07期 |
14 |
王敏锡,李敬,任朗;分形表面远区散射场的频域统一形式及其时域特性[J];应用科学学报;1998年01期 |
15 |
李成贵,田继成,廖谕;分形表面的结构函数及其应用[J];航空计测技术;1997年04期 |
16 |
丁菊仁,柳百新;分形研究中的复分形概念[J];物理;1990年02期 |
17 |
刘冬梅,李中林,余拱信;用激光全息技术研究岩石裂隙破坏规律[J];江西有色金属;1996年02期 |
18 |
E.B.恰魯欣;章本仁;;沉积岩中的構造裂隙[J];中国地质;1958年10期 |
19 |
王卫星,金文标,黄颖;基于图像处理方法的岩石裂纹跟踪算法(英文)[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
20 |
韩国锋;王恩志;刘晓丽;;侧向应力对裂隙渗透性的影响[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