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间隙放电的低频声源设计理论与实现
【摘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各国对军事的重视,隐形军事武器在现代战争中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隐形潜艇就是隐形武器家族中的重要一员,隐身技术的关键是在潜艇的艇身涂吸声材料。经研究发现,吸声材料虽然能够很好吸收主动声呐所发出的3kHz-5kHz声波,但其对频率在1kHz-3kHz范围的声波仍然具有较强的反射效果。为了对此类隐形潜艇进行探测,寻找安全可靠的1kHz-3kHz大功率低频声源成为反隐形潜艇技术的首要任务。传统的方式是向可能有隐形潜艇的海域投炸药,利用其爆炸产生的低频声波(含有1kHz-3kHz频段)遇到障碍物后产生的回波来测试并分析是否有隐形潜艇存在。该方法存在诸多缺点和不确定性。本文将强流脉冲放电应用到军事领域,设计与研制了基于水间隙脉冲放电的高功率水下低频声源。该声源具有操作安全、成本低廉、无环境污染,对海洋生物没有损害,能实现自动控制,重复性强,声信号的频谱宽,电声转换效率高等优点。本研究对该声源的相关设计理论做了详细论述,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部分:
综述了水下大功率声源的发展现状,对用冲击大电流水中放电作为声源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并对此方法进行了海上实验,得出实验结论:该种声源完全可以代替传统炸药声源对军事目标进行探测,声波波形重复性好,适合军事实战要求。
以单相LC谐振恒流充电理论为基础,对三相LC谐振恒流充电系统进行了分析和计算。为了检验理论推导的正确性以及计算三相谐振充电方式的效率,进行了三相谐振恒流充电的试验,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三相谐振恒流充电方式的可行性。最终完成了三相恒流充电系统的设计。提高了充电系统的效率,并使该充电系统能在2秒钟充电到45kV。
对放电回路进行了设计。因为储能电容器放电时回路的放电电流峰值接近240kA,所以在设计放电回路时,对电容器分组并联连接,以降低放电回路器件的要求,同时也可以提高整个装置工作稳定性和安全性能。自行设计了充气式三电极火花隙开关,高性能水下放电电极及聚能罩。
水下间隙即是放电负载,也是电能转化为声能的决定性部件。水间隙电阻的变化情况决定着放电效果的好坏。建立了水间隙等效电阻为时变电阻的放电模型和水间隙电阻为常数的放电模型,分别对两种模型进行了理论仿真得出了相应的结论。通过实验方式实测了流体力学的相关量,在电路参数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因此两种模型得到了实验很好的验证。
通过对声源的实验测量,分别研究了电容量、充电电压、回路电感、放电间隙等参数对声信号各个参数(声脉冲峰值pm1,第一气泡周期TB,上升时间τ1)的影响。同时还实验研究了充电电压、电容量、放电间隙、聚能罩对声效率的影响。
最后本文给出了声源海上联合实测的结果。得出了该声源完全达到低频脉冲声源所要求的技术指标(放电时间间隔小于2秒,声脉冲峰值Pm≥1MPa,声脉冲频率集中在1kHz-3kHz)的结论。
|
|
|
|
1 |
王英;声波测井低频声源的理论设计[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2 |
吉川隆,刘守华;一种使用多层压电振子的低频筒形声源[J];声学技术;1993年01期 |
3 |
冯绍松;章瑞铨;王润田;;非线性声学及其在水声学中的应用[J];物理学进展;1996年Z1期 |
4 |
史慧生
,徐康;用冲击大电流的磁场测定爆轰参数[J];爆炸与冲击;1986年02期 |
5 |
刘宗德,丰树平,孙承纬,韩铭宝;冲击大电流高加热率实验装置研究[J];爆炸与冲击;1995年04期 |
6 |
章奎生,朱维薇;100级超净车间空调噪声的控制[J];声学技术;1990年04期 |
7 |
戴海泉;次声频段的听力阈值[J];声学学报(中文版);1987年04期 |
8 |
王春奎;郑融;;脉冲强流源干扰场的估算及抑制方法研究[J];实验力学;1991年04期 |
9 |
李利品,宋汐瑾,高国旺,党瑞荣;冲击大电流测试方法与实验研究[J];石油仪器;2003年02期 |
10 |
陈韶华;相敬林;梁峰;石杰;;声强向量阵的波束形成与检测原理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
11 |
李红星;王英;陶春辉;邓显明;刘财;周建平;张金辉;顾春华;何拥华;;多频海底声学原位测试系统在海水中的声源响应及子波分析[J];声学技术;2009年01期 |
12 |
何向明,蒲薇华,王莉,姜长印,万春荣;天然黄铁矿FeS_2的电化学性能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
13 |
栾桂冬,张金铎,朱厚卿;低频大功率发射换能器的要求及限制[J];声学技术;1999年02期 |
14 |
左公宁;;海洋电火花震源的电极结构[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1年04期 |
15 |
王春奎,蒋宁;电流测量线圈及其在TEA脉冲激光器中的应用[J];激光杂志;1984年02期 |
16 |
曹柱荣;杨正华;白晓红;张海鹰;刘慎业;丁永坤;;屏电极结构对微通道板成像器间隙放电的影响[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0年06期 |
17 |
吴腾芳;曲广建;;工程电雷管的交流电点燃特性[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1期 |
18 |
范秀兰,刘博强;ANOM和ANOR及其应用[J];应用概率统计;1999年01期 |
19 |
谷嘉锦;高声强次声和低频声的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1999年02期 |
20 |
王巨丰;激光触发下直流间隙气体放电机理研究[J];广西电力工程;200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