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热裂解制取生物油的研究
【摘要】:
生物质能资源技术的应用和开发已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在众多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来源广泛,它缓解了当前化石能源的紧缺,可将低品位的生物质能转化成高品质的、高能量密度、清洁、无污染而且二氧化碳零排放的生物油液体燃料。它改善了我国目前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提高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生物质能的利用效率。
本文阐述了生物质能源的特点及生物质能利用技术,详细概述了国内外生物质热裂解制取生物油技术的研究现状。对生物质原料的散粒特性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原料的粒径、堆积密度和休止角;并从动力学角度分析研究了生物质热裂解反应的机理。
以红松、白松、落叶松、玉米秸秆等不同生物质为原料,对流化床反应器热裂解制取的生物油进行了研究实验,得出了落叶松产油率最高,为52.0%。通过对生物油的物理特性和其成分的分析,得出的实验结果表明:红松制取的生物油品质最好,热值高,含水率低,更适合进一步改性研究和应用,并利用现代精密仪器GC-MS对生物油进行了组分分析,解释了生物油高含氧和高含水特性。
最后,我们又从动力学角度简单分析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热解机理及生物质的动力学模型的基本方程,并采用Coats-Redfern积分法计算生物质及其组分的热裂解表观动力学参数,得出了红松、白松、落叶松、玉米秸秆的组分拟合关系式和活化能等参数。结果表明,不同组分含量的生物质热解特征参数是不同的,组分构成是影响生物质热裂解行为的最重要因素。
总之,通过对生物质热裂解制取生物油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对今后生物油改性及其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
|
|
|
|
1 |
刘荣厚;栾敬德;;榆木木屑快速热裂解主要工艺参数优化及生物油成分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
2 |
王景华;崔洪友;李志和;易维明;;生物油的性质及其分离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9年12期 |
3 |
董治国,王述洋;生物质快速热解液化技术的研究[J];林业劳动安全;2004年01期 |
4 |
朱满洲;朱锡锋;郭庆祥;朱清时;;以玉米秆为原料的生物质热解油的特性分析[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
5 |
王丽红;贾官臣;;生物质热解液化产物——生物油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6 |
徐莹;王铁军;张琦;马隆龙;常杰;汪璐;王晨光;;镍基催化剂上生物油临氢催化改质的试验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9年02期 |
7 |
戴佳佳;仲兆平;宋敏;;生物油溶剂萃取以及萃取-柱层析分离法的研究进展[J];能源研究与利用;2009年05期 |
8 |
刘荣厚,陈义良,鲁楠,牛卫生;生物质热裂解技术的实验研究[J];农村能源;1999年05期 |
9 |
于济业;彭艳丽;李燕飞;李贞;易维明;柏雪源;;生物油/柴油乳化燃油稳定性试验[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
10 |
李晓娟;常建民;范东斌;;生物质快速热解技术现状及展望[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9年01期 |
11 |
王琦;姚燕;王树荣;骆仲泱;岑可法;;生物油离子交换树脂催化酯化试验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05期 |
12 |
章文;;生物油可改质为汽油、喷气燃料、柴油和减压瓦斯油馏分[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9年09期 |
13 |
;复旦大学用大型海藻制成生物油 污染元凶有望变身新兴能源[J];中国西部科技;2010年13期 |
14 |
孙玉凤;高虹;王通洲;;玉米秸秆生物质热裂解产物分析[J];沈阳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
15 |
杨昌炎;吴祯祯;郑冬洁;丁一刚;吴元欣;;玉米秸秆微波热解研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
16 |
谭洪;王树荣;骆仲泱;岑可法;;生物质三组分热裂解行为的对比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6年01期 |
17 |
廖艳芬,王树荣,谭洪,方航宇,方梦祥,骆仲泱,岑可法;生物质热裂解制取液体燃料技术的发展[J];能源工程;2002年02期 |
18 |
齐国利;董芃;范夙博;谈和平;;生物质热解油及乳化油特性的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
19 |
刘小娟;于凤文;罗瑶;黄承洁;计建炳;;生物质催化热解研究进展[J];能源工程;2010年01期 |
20 |
刘勇;;绿色生物油田——利用微藻开发生物油[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0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