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型研究
【摘要】: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大学生群体是高等教育对国家宏观经济转型强有力的人才支持途径。为了研究有效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从而为高等学业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依据,切实提高大学生群体创业能力,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等对此问题展开研究。根据创业理论和创造型人才培养理论的观点,界定大学生创业定义和定位,据此编制了“大学生创业能力构成要素调查表”和“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调查表”,对在大学生创业能力领域有代表性的90位代表(其中包括辽宁省沈阳市和大连市两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家30位,大学生创业者30人,高校从事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专家30人)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隶属度分析,获得大学生创业能力构成六个维度:个人特质、机会开发能力、管理经营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高校创业教育的四个培养因素:教学体系、实践体系、指导服务体系和隐性环境。为了更好探讨培养因素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作用和有效影响方式,预设了理论模型和相关研究假设,编制“大学生创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考察四个培养因素和创业能力等变量。选取沈阳、大连等7个城市的具有大学学历背景(包括在校)的创业企业主创者形成最终样本514份。首先采用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随机分半的257份数据进行分析和验证,得到拟合模型——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型。然后利用随机分半的另一批257份数据进行模型的效度检验,验证了模型的稳定性。最后,依据该模型探讨了各因素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各维度的总效应。经研究发现:一,“教学体系”、“实践体系”、“指导服务体系”和“隐性环境”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各维度均产生正向影响,但影响作用及影响程度不同,各具优势,共同完成“完全智力培养——综合创造力开发——综合创造力应用于创业过程”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二,依靠专业教育的创业方向融合无法实现全部创业能力的培养。根据本研究的路径分析结果,教学体系对“专业应用”和“创新能力”产生显著影响,但对创业能力其他维度不具备显著影响,因此,不应该为教学体系附加培养其他创业能力的功能,即不应过度提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教学体系”可通过教学过程中对完全智力的开发和培养使学生具备对专业知识应用和创新的能力。三,鼓励和保护的创业教育隐性环境,对个体的创造性人格、经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起到直接促进作用,可以促进创新创业人格特质形成,以及由特质人格支撑的创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发展。四,培养因素之间存在内部支持联动关系,高校创业教育管理应充分考虑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配合和衔接。在具体教育实施过程中,使创业教育各个因子互相支持和促进,形成统一的培养系统。最后,针对数据分析结果,提出改进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建议:依据WICS理论,形成正确的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并贯彻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全过程;将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过程分为多元能力基础培养、创造型能力开发和创业能力应用等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培养充分利用高校创业教育培养的四个渠道,即:强化教学体系在能力基础培养阶段的作用;利用实践体系和指导服务体系促进创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发挥隐性环境在创业能力实践中的鼓励和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