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A-NN和不可逆热力学的钢中氧化物夹杂预报模型
【摘要】:钢中存在的大多数夹杂物,尤其是脱氧生成的氧化物夹杂的性质直接影响到钢的性能。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完全去除钢中的夹杂物是不可能的,只要钢中有氧的存在,就不可能避免生成新的夹杂物。因此,通过物理化学的方法控制夹杂物的成分从而达到减小夹杂物对钢性能的有害性变得尤为重要。本论文在考察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主要围绕中夹杂物成分控制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开展研究。
本论文首先对前人建立的活度机理模型进行了考察,发现这些模型都是建立在很多假设的基础上,对活度组元体系进行了简化,因此应用领域往往受到限制。同时,机理模型在计算方法上,通常采用线性拟合、最小二乘法等传统数学方法进行回归,但是这些方法进行的参数估计不是无偏估计量,拟合精度往往不高。因此,本论文采用了对国际上比较权威的活度实验数据进行离散化的方式,用遗传算法改进BP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基于实验数据建立了一种通用的实际溶液组元活度模型。
通过将遗传神经网络模型引入夹杂物体系,本论文对MnO-SiO_2、CaO-SiO_2-Al_2O_3和MnO-SiO_2-Al_2O_3系夹杂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将其控制在低熔点区域的方法,并对CaO-Al_2O_3-SiO_2顶渣覆盖下的不同脱氧方式进行分析。
结合实际生产,本论文对合金化、精炼及钙处理过程中的夹杂物成分控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情况下夹杂物的产生及成分变化机理,提出解决措施。
针对前人对非平衡态下的夹杂物成分变化动力学研究较少及遗传神经网络模型只能研究平衡态夹杂物成分及形态的情况,本论文将不可逆热力学引入夹杂物动力学计算,从化学反应和扩散两个方面对夹杂物从生成初始及冶炼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夹杂物状态进行分析,从机理上阐述夹杂物生成过程,并建模推导出夹杂物成分变化的通用动力学方程式。通过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LF过程,得出动力学方程的唯象系数,并验证了不可逆热力学在夹杂物组元计算的可行性。
|
|
|
|
1 |
宋之平;材料损伤研究的热力学基础[J];现代电力;1995年03期 |
2 |
何应森;;热力学的新进展[J];化学通报;1989年04期 |
3 |
马友光,汪晓红,成弘,余国琮;气泡传质过程近界面非稳态特性及其热力学研究[J];化学工程;2000年04期 |
4 |
王维德;不可逆热力学分离过程理论[J];化学工程;2001年03期 |
5 |
潘长良,陈沅江,曹平,王文星;岩石蠕变过程的不可逆热力学分析[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
6 |
刘长春;吕和祥;关萍;;基于不可逆热力学的黏塑性统一本构模型[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8年01期 |
7 |
黄国明,黄润秋;岩石弹塑性损伤耦合本构模型[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
8 |
赵鹤飞;杨瑞金;赵伟;卢蓉蓉;张文斌;;秸秆低聚木糖溶液纳滤分离特性和渗滤工艺[J];农业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
9 |
张志诚;;文摘[J];水处理技术;1985年01期 |
10 |
杨璐;朱浮声;沈新普;;梯度依赖的混凝土弹塑性非局部损伤的本构模型[J];材料研究学报;2007年05期 |
11 |
李树忱,李术才,朱维申,隋斌;能量耗散弹性损伤本构方程及其在围岩稳定分析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5期 |
12 |
任吉中,江成璋;膜内介质传递现象[J];化学工程;1997年01期 |
13 |
刘亚晨,刘泉声,吴玉山,蔡永庆;核废料贮库围岩介质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和热弹性[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03期 |
14 |
戚承志,王明洋,钱七虎;弹粘塑性孔隙介质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一种本构关系——第一部分:状态方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9期 |
15 |
莫海鸿;岩石的循环试验及本构关系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88年03期 |
16 |
王哲;无耦合条件下的多子系统静动态统一本构关系(上)——基本理论[J];计算力学学报;2004年02期 |
17 |
陈林根;孙丰瑞;陈文振;;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最大利润率特性[J];低温与特气;1992年04期 |
18 |
李彰明;王武林;冯遗兴;;广义内时本构方程及凝灰岩粘塑性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86年01期 |
19 |
黄承高;浅谈化学振荡机理[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2期 |
20 |
刘君利;盖锋;;谈谈如何设计一个化学振荡器[J];化学通报;198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