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机械动力学系统的广义同步研究
【摘要】:同步现象作为事物运动内在联系的一种表征,广泛存在于自然与生命科学、工程科学与技术、社会经济活动等领域。在现代机械系统中,由多个部分组成的系统需要同步、协同和合作来完成统一的工作任务,如:装配、运输、喷涂和焊接等。在机器人领域,机器人按照轨迹规划运动,各关节驱动要按规划同步运动。研究机器人机械动力学系统的广义同步问题在现代制造装配和空间工程应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更好的深入研究机器人系统同步理论,拓宽应用领域,服务工程实际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机器人动力学系统的广义同步控制问题,以主从机器人系统的外部同步为目标,主要应用机器人学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系统稳定性理论,对实验室现有的AS-MRobot三自由度刚性机器人进行动力学建模、外部同步控制器设计、控制系统稳定性判别和数值仿真,为进一步的实验与理论对比奠定基础。具体成果如下:
以AS-MRobot三自由度刚性机器人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建立动力学模型。针对机器人系统本身的物理特征,论述构造满足机器人闭环系统全局渐近稳定的李雅普诺夫函数方法。作为后续实验的基础,介绍了机器人系统关节摩擦模型及其补偿方法。
为实现机器人系统外部同步控制,本文设计一种基于全状态可观测的主从外部同步控制器。选取可模拟机器人关节摩擦的迟滞非线性系统为主系统,Duffing系统为从系统,应用Lyapunov稳定性判别方法推导出控制器。采用数值仿真方法证明并讨论了主从互换的同步过程。研究表明,控制器参数主要影响实现同步运动的过渡时间。
针对机器人动力学系统存在模型误差及干扰等因素,本文提出机器人鲁棒同步轨迹跟踪控制方法,设计了鲁棒同步轨迹跟踪控制器。针对AS-MRobot三自由度刚性机器人,在有无干扰信号和有无鲁棒控制情况下,仿真分析机器人同步轨迹跟踪的效果。本文还论述了一种在混沌动力学系统主从同步控制中较为广泛适用的开闭环同步方法,并尝试将该方法应用于机器人动力学系统同步轨迹跟踪控制,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讨论了开闭环控制方法的优缺点。
最后,研究主从机器人的自适应同步控制,讨论基于PD增益自适应调节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和鲁棒自适应控制。对参考模型选取、PD增益自适应控制器设计和稳定性判定等进行探讨。应用数值方法论证了该方法对于AS-MRobot的三个关节的同步轨迹跟踪控制的适用性。
本文递进地研究了机器人动力学系统三种广义外部同步控制方法,从机器人动力学系统建模、控制器设计方法、稳定性判别和数值仿真等角度对机器人同步控制器的设计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将为今后的主从机器人系统内、外部同步,多机器人系统同步等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帮助,同时也为实验与理论相对照奠定坚实基础。
|
|
|
|
1 |
唐建中,张养军;一类关节型机器人操作手的迭代学习控制[J];应用力学学报;1998年03期 |
2 |
杨则正;机器人操作手的实时控制[J];管理科学文摘;1995年06期 |
3 |
牛玉刚,杨成梧;机器人操作手的神经跟踪控制[J];兵工学报;2001年02期 |
4 |
凌云,刘才山;机器人操作手弹性动力学一般模型[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
5 |
童亮,陆际联;基于强化学习的机器人操作手轨迹规划方法研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5年05期 |
6 |
陈国锋,傅祥志,廖道训;优化技术在求解机器人操作手IKP中的应用[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
7 |
傅祥志;冗余度机器人操作手的运动灵活性测度[J];机器人;1989年05期 |
8 |
唐颖莉;郑时雄;刘桂雄;闫华;;机器人动态精度发展现状及趋势[J];制造业设计技术;2000年09期 |
9 |
赵修坤,栗志华;基于非线性状态反馈的机器人操作手的鲁棒控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10 |
马香峰;机器人操作手的动力学计算[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85年03期 |
11 |
陈国锋,傅祥志,廖道训;机器人操作手运动学模型求解的系列关系式的最佳推导[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
12 |
陈国锋,杨昂岳,傅祥志,廖道训;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操作手IKP求解[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
13 |
凌云;金万敏;;平面型机器人操作手弹性动力学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
14 |
武志云,付利民;机器人操作手惯性参数的有限元算法[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
15 |
陈学生,陈在礼,谢涛;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人操作手IKP精确求解[J];机器人;2002年02期 |
16 |
宫心喜,冯德坤;钢铁机器人—1操作手动力方程的建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87年01期 |
17 |
刘淑春,许纪倩;工业机器人工作空间及灵活性[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89年02期 |
18 |
李长友,李德锡;机器人操作手工作空间中的奇异曲面[J];机器人;1988年02期 |
19 |
吴世忠;李坦;;CS-1机器人操作手动力学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5期 |
20 |
王常虹,戴绍安,付佩琛,王长军;一种机器人学习控制方法的实现[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9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