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几种生物材料冻干过程传热传质特性的研究

彭润玲  
【摘要】: 生物材料微尺度超常传热传质特性的研究是当前工程热物理领域传热传质学科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真空冷冻干燥(简称冻干)过程是低温低压两个特殊物理条件下的热质耦合传递过程。控制好生物材料冻干过程中的热质传递,可以使其生命特征和营养成分保持不变。本文以实验为依据,选择有独特传热传质特性的冻干过程为研究环境,选用具有植物特性单列细胞组成的螺旋藻、具有动物特性且组织结构复杂的海参和具有生物活性的纳豆激酶三种有高级营养保健功能的生物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以往研究宏观工艺参数对冻干过程传热传质影响的基础上,从微尺度出发,研究生物材料冻干过程传热传质特性,不仅可以为研究生物细胞超常传热传质理论打下基础,而且可以为生命科学、航天、医学和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生物材料的热物性参数是研究生物材料冻干过程热质传递本质规律和计算的重要数据。因此,本研究首先测量了三种物料的热物性参数,螺旋藻共晶点温度为-16℃,共熔点温度为-1.5℃,凝固潜热260J/g,熔化潜热-268J/g;纳豆激酶共晶点温度为-23℃,共熔点温度为-15℃,鲜海参肉共晶点温度为-35℃,海参打浆液共晶点温度为-25℃,海参浓缩液共晶点温度为-30℃。根据螺旋藻已干层的显微照片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得到了螺旋藻已干层分形多孔介质的分形维数和谱维数分别为1.722和1.384,从而建立起了联系生物材料冻干过程中其微观静态结构和动态传热传质特性的一个中间桥梁。 预冻是冻干的前提,由于抽真空自冻结可以节能,降低冻干成本,有利于保证产品的质量,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了抽真空自冻结,通过大量实验得出了不同物料抽真空自冻结的条件和抽真空自冻结过程中传热传质的特性。抽真空自冻结过程是传质引起传热的一种高效自冻结过程,不同于搁板和冰箱冻结,传质是原动力,影响冻结速率和冻结温度的因素主要是物料本身的性质、尺寸和真空室压力。抽真空自冻结的优点在于不需要冷源,冻结速率快,冻结后生物材料细胞的体积收缩小,冻结过程同时又是除去物料中一部分水的过程,有利于进一步干燥。 不同生物材料由于其显微组织结构不同,冻干过程的传热传质特性不同。纳豆激酶微观组织结构简单,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物料结构单一均匀,容易通过控制宏观参数控制冻干过程物料内部的热质传递,冻干后的活力为152.2U(10mg/ml)。 螺旋藻由不分支的单列细胞组成,由于细胞膜的存在,物料内部的热质传递比较复杂,无法通过宏观参数控制物料内部的热质传递,在冻干过程中要保证细胞结构完整性和活性需加保护剂,平衡冷冻和干燥过程细胞内外液之间的热质传递。当采用稀培养液或10%牛奶为保护剂时,冻干后螺旋藻细胞收缩小,完整性好,几乎与新鲜螺旋藻一样,有利于保存其细胞活性。 海参由于细胞组织结构复杂,在冻干过程中很难控制内部细胞间的热质传递,冻干后的收缩率一般都较大。整个海参的冻干当采用辐射加热时,可增加换热面积和水蒸气的逸出通道,有利于冻干过程热质传递,提高冻干效率。要保存海参细胞的活性,即使是加保护剂也很困难,因为海参不同部位的细胞所需的保护剂可能都不同,另外,考虑到其实际应用价值是其营养价值,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冻干过程对海参营养成分的影响。冻干海参浓缩液可回收煮参过程流失的水溶性营养成分。将海参打浆后冻干,不仅完整的保留了海参的营养成分,且可做成粒径几微米到几百纳米的超细粉末,便于各种人群食用消化吸收,还可控制装料厚度,以便控制冻干过程的热质传递,提高冻干效率。 本文在考虑细胞和冰界面之间的耦合传热传质、膜的传输特性和凝固界面的移动过程的情况下,建立了螺旋藻细胞冷冻过程冰界面与细胞之间热质传递的微尺度模型,借助Matlab软件计算了螺旋藻细胞被冰界面包围过程中细胞内外的温度场和浓度场,研究了螺旋藻细胞被冰界面包围过程中细胞体积的收缩情况及影响因素。螺旋藻当以5℃/min冷却速率冷冻时,不在-25℃左右停留,以10℃/min冷却速率冷冻时,不在-45℃左右停留,细胞体积收缩率较小,对细胞结构造成的损伤较小,有利于保持螺旋藻细胞的活性。 不同生物材料的冻干过程,都包括低温低压下已干层多孔介质中的热质传递过程。实际的多孔介质一般具有分形的特点,因此可将分形理论应用到研究生物材料冻干过程传热传质特性的研究中来,用分形理论解释生物材料冻干过程热质传递的复杂性,在宏观参数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生物材料,其微观组织结构一般都不一样,冻干时形成的已干层的空隙分形维数和谱维数就不同,从而扩散特性不同,热质传递特性不同。本文建立了生物材料冻干过程热质传递的分形模型,并以螺旋藻为例,模拟了螺旋藻的冻干过程,计算结果直观可靠,物理意义明确,且与实验结果相一致,证明了分形理论模型是合理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洪波;段续;张启生;;圆环对撞流干燥的传热传质特性[J];粮油加工;2010年05期
2 曹艳芝;冯国红;郝红;;制冷系统中吸附床传热传质分析与实验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0年06期
3 刘树华;田凤歧;危日光;张学镭;;旋膜式除氧器传热传质特点及性能试验[J];汽轮机技术;2006年04期
4 王维斌;傅宪辉;李选友;牛洪成;冯茺蔚;;过热蒸汽干燥传热传质特性的理论分析与试验[J];农机化研究;2010年10期
5 武卫东;庞常伟;盛伟;陈盛祥;武润宇;;单体Ag纳米流体强化氨水鼓泡吸收特性[J];化工学报;2010年05期
6 苏铭;闵敬春;;膜过程中热质耦合传递分析[J];化工学报;2008年04期
7 程文龙;谢鲲;张荣明;;生物质热解气喷雾冷凝的传热传质特性[J];化学工程;2010年11期
8 王林;马爱华;陈光明;崔晓龙;;规整填料绝热吸收器传热传质特性模拟算法[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9 钱淼;梅德庆;刘宾虹;陈子辰;;微凸台阵列型重整微反应器的传热传质特性[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年08期
10 蒋斌;付祥钊;王勇;;湿空气吹扫条件下降膜流动传热传质特性[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年S1期
11 刘小文;黄翔;吴志湘;;露点间接-直接蒸发冷却空调特性及换热分析[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10年04期
12 孙凤贤;夏新林;沈淳;李磊;;非等温液滴蒸发燃烧的传热传质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08期
13 杨培志;陈焕新;;非平衡吸附特征的吸附床传热传质特性[J];低温工程;2008年04期
14 杜斌;施明恒;;太阳能平板降膜再生过程的数值模拟[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15 张效忠;离子束和显微粗化在生物材料中的应用[J];核技术;1988年03期
16 万昌秀,段友容,乐以伦,张尔永;生物材料表面改性抗细菌粘附的方法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0年06期
17 陈立峰,颜永年,郑卫国,熊卓,张人佶;生物材料快速成形设备的设计与实现[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3年05期
18 刘昌胜;从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的研制应用过程谈对生物材料产业化的思考[J];新材料产业;2005年05期
19 武淑艳;田春英;王军;吴明忠;;几种生物材料的扫描电镜观察[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20 马根娣;钟钊新;稽震宇;陈宝彦;;氩等离子体—生物材料颗粒二相混合物的比热和比热比简化式[J];安徽工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萍;黄楠;冷永祥;陈俊英;;血小板粘附试验的模糊综合评判在Ti-O膜研究中的应用[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2 翁文剑;黄力平;沈鸽;程逵;沈序辉;曲海波;韩高荣;;钙磷酸盐的溶胶-凝胶过程及在生物材料中的应用[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3 黄楠;杨萍;冷永祥;陈俊英;孙鸿;王进;万国江;丁培道;奚廷斐;;生物材料抗凝血表面改性[A];第九届全国生物材料学术会议(CBMS-9)论文集[C];2002年
4 杨雪;董治长;;口腔医学用生物材料——牙用烤瓷粉结晶相白榴石的研究[A];第二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5 张其清;姚康德;刘玲蓉;;组织工程与组织工程材料[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6 顾其胜;侯春林;;用于整形外科的一种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医用几丁糖基础、动物及人体的实验研究[A];2005年上海市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顾其胜;侯春林;;用于整形外科的一种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医用几丁糖基础、动物及体的实验研究[A];2005年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德平;姚爱华;黄文旵;;用于治疗和诊断的无机生物材料的合成及性能评价[A];2007年上海市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曹谊林;;组织工程的发展与主要研究方向[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8年
10 陈学思;田华雨;章培标;庄秀丽;景遐斌;;智能性生物医用高分子的合成及其医学应用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润玲;几种生物材料冻干过程传热传质特性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2 姜金华;介观结构无机生物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梁晔;壳聚糖基生物材料对角膜上皮层及内皮层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王雪峰;基底表面纳米结构的细胞学效应与离子液体的细胞相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郑仟;分形多孔介质中气体流动与扩散的输运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刘莹;功能性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陈芳萍;适于硬组织修复钙磷类生物材料的构建与性能调控[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8 赖毓霄;具有双重促进细胞黏附效用的生物活性多肽的设计与合成[D];复旦大学;2010年
9 牛林;仿生合成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类骨质复合生物材料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吴丹;应用重组Perlecan自组装促血管发生材料[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华俊;中温对流条件下收缩性城市生活垃圾基元传热传质特性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段巧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生物材料及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3 赵强;生物活性短肽RGD的合成及其在PET表面接枝方法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4 王东;阳离子油复合鞣制方法处理人工生物瓣膜生物材料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崔彩琴;生物材料的热—电—化—力学多场耦合理论与有限元分析方法[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6 修树毅;生物性人工腱膜材料的组织相容性及安全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7 王芳;硫酸钙和羟基磷灰石对磷酸钙骨水泥的性能影响[D];青岛大学;2006年
8 范成相;医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AMG)的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评价[D];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2004年
9 潘利丽;PEG对无定形磷酸钙形成和结晶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侯俊红;甲基苯丙胺的体内分析方法及其在成瘾生物体内的分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卢飒;填补我省“空白”[N];贵阳日报;2007年
2 李扬 记者 王春;上海浦东试点生物材料入境“快通道”[N];科技日报;2010年
3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常江 早报记者 罗燕倩 整理;为人体打造“配件工厂”[N];东方早报;2011年
4 记者 张建国;首届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产品质量控制国际研讨会举行[N];中国医药报;2009年
5 记者 杨群 蒋心和;浦东试验:生物材料入境“快速通检”[N];解放日报;2010年
6 周航;生物材料的保藏要求及其是否造成说明书公开不充分[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1年
7 符慧;天津国韵:徘徊在玉米和石油间[N];经济观察报;2009年
8 仲科;生物材料基础研究取得系列成果[N];中国化工报;2008年
9 陈希荣;生物工程包装材料及其趋势[N];中国包装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卢飒;贵阳今年开建国际生物材料实验室[N];贵阳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