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次调节的车辆轮桥加载系统特性研究
【摘要】:车辆轮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可靠性和工作性能。为了提高车辆的可靠性和工作性能,对于新设计制造的轮桥,需要用专门的试验台对其进行模拟加载试验,这种试验台往往利用二次调节技术,充分发挥了计算机控制的优越性,实现能量回收,提高加载系统效率。
本文针对基于二次调节的车辆轮桥加载系统,建立了系统方块图模型和功率键合图模型,为加载系统的特性分析奠定了基础。利用模型,对如上各种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揭示了压力波动干扰(液压耦合)、驱动转速和加载转矩波动干扰(机械耦合)等对模拟加载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规律。为了抑制或消除这些干扰对系统性能的不利影响,本文提出鲁棒补偿解耦控制、利用解耦元件的解耦控制和模糊解耦控制三种解耦控制方法,并对其进行仿真,验证其解耦效果。
本文采用一维流动集中参数法,结合键图理论,分别建立了系统液压管路的分段集中参数模型和结合了管路动态的整个轮桥加载系统的模型,依此利用20-Sim软件进行仿真。依照仿真的结果分析了管路液容、液感、液阻、管路长度、内径、工作液体粘性和压力波动频率对轮桥加载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揭示了这些因素的影响规律。
|
|
|
|
1 |
吴大方,李永亭,宋昊,彭铁欣;神经网络解耦控制方法在协调加载中的应用研究[J];计测技术;2005年03期 |
2 |
韩朔眺,龚华军;尾喷口机构的伺服力加载系统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4年S1期 |
3 |
李平,王树青,王骥程;多变量广义开环解耦控制算法及其实验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1995年05期 |
4 |
罗安;一种多变量电液伺服系统的解耦控制[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6年01期 |
5 |
王大志,金辉,王振雷;基于遗传算法的非线性多变量系统模糊神经网络控制[J];沈阳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6 |
李长红,陈明俊,吴小役;一种基于d-q坐标系下的PMSM电流环解耦设计[J];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2003年04期 |
7 |
刘亚秋,赵化启;反馈控制理论的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8 |
樊永梅;侯国强;孙景辉;;三角矩阵半解耦设计[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8年05期 |
9 |
郭宇;艾永乐;王泰华;牛联波;;基于PMSM模型解耦的电流控制器设计与性能研究[J];微特电机;2009年12期 |
10 |
解明;王兰忠;周红英;;解耦控制在低负荷给水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华北电力技术;2010年12期 |
11 |
罗绍维,栗波,吴振顺;液压关节型机器人解耦控制的数字仿真与实验研究[J];机器人;1990年05期 |
12 |
张波;严仰光;朱震莲;;凸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分析[J];微特电机;1993年01期 |
13 |
陈冲,齐虹;非线性状态反馈解耦控制的交流数字调速系统[J];电工技术学报;1999年01期 |
14 |
周洪,钟明慧;球磨机智能解耦控制系统的一种实现方法[J];华东电力;2003年06期 |
15 |
徐立新,强文义,周彦;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发电用单轴燃气轮机的解耦控制[J];汽轮机技术;2004年06期 |
16 |
刘国海,孙玉坤,张浩,赵文祥,沈跃;基于神经网络逆系统的磁悬浮开关磁阻电动机的解耦控制[J];电工技术学报;2005年09期 |
17 |
丁强;彭嵩;裘丽华;王占林;唐志勇;;二次调节加载系统的预测控制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6年10期 |
18 |
李爱军;谢燕武;王伟;;总能量控制原理在地形跟随飞行控制中的应用[J];飞行力学;2007年01期 |
19 |
何毅;;中储式制粉系统的试验研究[J];湖北电力;2007年02期 |
20 |
屈莉莉;杨兆华;秦忆;张波;;基于电流解耦控制的三相电压型PWM整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英文)[J];电工技术学报;2007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