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水库优势蓝藻分布特征及底泥对其生长的影响
【摘要】:蓝藻的分布特征跟水华爆发特征息息相关,因此研究洋河水库蓝藻的分布特征对揭示蓝藻水华有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野外实验和室内模拟相结合的手段,研究洋河水库优势蓝藻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并通过批量培养的方式研究洋河水库底泥浸出液对洋河水库优势蓝藻生长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季节分布上,洋河水库微囊藻和鱼腥藻主要受温度调节,微囊藻在每年晚春出现,夏季有较大的生物量,其爆发模式呈典型的双峰模式,7月和8-9月各一个峰值;鱼腥藻在每年的晚春(6月)出现,到8月底9月初达到最大生物量。采用大型湖泊模拟装置模拟研究微囊藻和鱼腥藻在水体的垂向变化表明,底部曝气完全混匀后,光照条件下微囊藻有较高的漂浮速率,光照12h后,70.0%的微囊藻和45.8%的鱼腥藻聚集在表层;无光照条件下,鱼腥藻有较高的漂浮速率,光暗12后,47.1%的微囊藻和65.8%的鱼腥藻聚集在表层。厌氧条件底泥浸出液对鱼腥藻生长速率有促进作用,对微囊藻生长有抑制作用;添加好氧状态的底泥浸出液对鱼腥藻生长速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对微囊藻生长影响不明显。在添加厌氧底泥浸出液的培养基中增加铁,则藻类的最大现存量显著增加,表明底泥浸出液对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可能是较高浓度的有机质与铁的结合影响了微囊藻对铁的利用。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X524
|
|
|
|
1 |
田永杰;唐志坚;李世斌;;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和治理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5期 |
2 |
华锦彪,宗志祥;洋河水库“水华”发生的实验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
3 |
沈国忠;太湖水资源现状及其污染防治对策[J];城市公用事业;1999年03期 |
4 |
黄辉;赵浩;饶群;徐炎华;;人工湿地基质除磷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11期 |
5 |
范成新;滆湖沉积物理化特征及磷释放腄?[J];湖泊科学;1995年04期 |
6 |
范成新;太湖水体生态环境历史演变[J];湖泊科学;1996年04期 |
7 |
陈宇炜,高锡云,秦伯强;西太湖北部夏季藻类种间关系的初步研究[J];湖泊科学;1998年04期 |
8 |
秦伯强,胡维平,陈伟民,季江,范成新,陈宇炜,高锡芸,杨龙元,高光,黄文钰,姜家虎,张琛,刘元波,周子元;太湖梅梁湾水动力及相关过程的研究[J];湖泊科学;2000年04期 |
9 |
黄文钰,舒金华,高光,周修伟,史运祥;太湖洗衣粉“禁磷”措施削减磷负荷量研究[J];湖泊科学;2001年04期 |
10 |
秦伯强;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富营养化发生机制与控制途径初探[J];湖泊科学;2002年03期 |
|
|
|
|
|
1 |
;何为“水华”[J];齐鲁渔业;2009年05期 |
2 |
袁永锋;;池塘微囊藻水华防控技术探讨[J];河北渔业;2006年10期 |
3 |
王进,李建宏,华秀红,周逸芳;吞噬微囊藻的鞭毛虫的培养[J];湖泊科学;2005年02期 |
4 |
陈华;陈昱;汪家梨;王志红;;福建省部分水源微囊藻毒素污染调查[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
5 |
邢光敏;赵艳珍;阎莹;林振景;郑辉;;洋河水库富营养化评价与防治对策[J];水利渔业;2007年06期 |
6 |
李效宇;王莹;李真爱;;口服微囊藻对泥鳅的亚慢性毒性效应[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7 |
郭欢;;芦苇中活性物质对有毒藻类抑制作用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9期 |
8 |
李扬;周娅;岑竞仪;吕颂辉;胡鸿钧;;广州市景观湖微囊藻的分类学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0年04期 |
9 |
程凯,赵以军,许敏,尹隽,熊勤,周金陈,王玉珍,张玮,王金旺,刘朝莹,王芙蓉;武汉市解放公园池塘的微囊藻水华及其毒性变化的生态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1年09期 |
10 |
朱丽萍;高光;汤祥明;晁建颖;沈燕;;微囊藻水华期间水体及藻体上细菌的动态[J];湖泊科学;200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