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条带跳采及其地下水渗流规律研究
【摘要】:开采煤层必然使岩体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受到破坏,为了达到新的应力平衡,发生了围岩变形、移动和破坏。不仅对地表及其上面的建筑物产生破坏性的影响,而且容易改变煤层上覆和下伏含水层地下水赋存、运移条件,产生增渗效应,诱发矿井水向采空区渗流或造成顶底板突水。为了减小采动对地面建筑物和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和破坏,提出了宽条带跳采的采煤方法,通过对以上两方面问题的研究,取得初步的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如下:
1.结合宽条带开采和全柱开采这两种采煤方法的优点,提出了宽条带跳采的采煤方法,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宽条带跳采、常规条带开采和冒落法开采引起地表移动的动态变形和静态变形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和破坏,指出宽条带跳采的可行性和优点。
2.在确定宽条带跳采的参数时,应把采宽和留宽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数值计算,运用图形分析了不同采宽和留宽地表的下沉曲线和水平变形曲线,提出了更加合理的采留比的确定方法。
3.介绍了等效渗透张量的计算方法,并给出其有效性的判定标准,保证了裂隙网络等价为等效连续介质的有效性。
4.以获取裂隙岩体渗透系数的两种方法为基础,针对其修正公式的局限性,通过数值模拟二维压水实验,给出了综合渗透系数的修正公式,该公式的修正结果体现了裂隙岩体各向异性的渗透特性。
5.通过数值模拟,分两种情况比较了宽条带跳采与冒落法开采对地下水运移条件的破坏程度和降水漏斗的影响范围,宽条带跳采引起的降水漏斗的范围较小,对地下水赋存、运移条件的破坏较轻,不仅减小了矿井的涌水量,而且有效地保护了地下水资源。
|
|
|
|
1 |
陈洪凯;裂隙岩体渗流研究现状(Ⅱ)[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
2 |
朱珍德,孙钧;裂隙岩体非稳态渗流场与损伤场耦合分析模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9年02期 |
3 |
于青春,陈德基,薛果夫,大西有三;裂隙岩体一般块体理论初步[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年06期 |
4 |
范波;罗平平;;钻孔压水试验理论研究现状及展望[J];煤炭工程;2010年01期 |
5 |
朱珍德,孙钧;裂隙岩体的渗流场与损伤场耦合分析模型及其工程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9年05期 |
6 |
杨立中,黄涛;初论环境地质中裂隙岩体渗流-应力-温度耦合作用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0年02期 |
7 |
张电吉,汤平,白世伟;节理裂隙岩体渗流与应力耦合分析[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8 |
陈兴周,李建林,柴军瑞,王如宾;考虑应力状态的裂隙岩体渗透系数确定方法简述[J];地下水;2005年05期 |
9 |
陶振宇;唐方福;;岩体水力模型的比较研究[J];工程勘察;1987年05期 |
10 |
仵彦卿;;利用多孔压水试验资料计算裂隙岩体的渗透系数张量[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3年01期 |
11 |
贺少辉,廖国华,李中林;裂隙岩体初始裂隙网络渗流模型研究[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
12 |
袁绍国,杨万根,刘占魁;渗透系数的各向异性对裂隙水渗流潜水面的影响[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5年03期 |
13 |
陈志坚,孙英学;裂隙岩体力学参数的弱化处理[J];江苏地质;2000年01期 |
14 |
李新平;米健;张成良;王艳丽;;三维应力作用下岩体单个裂隙的渗流特性分析[J];岩土力学;2006年S1期 |
15 |
方涛;柴军瑞;徐文彬;;裂隙岩体渗流水-岩耦合数值分析[J];矿业快报;2007年08期 |
16 |
高俊丽;;降雨入渗对裂隙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09期 |
17 |
李守巨;龙子祺;刘迎曦;冯文文;;基于分形网络模型的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分析(英文)[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年21期 |
18 |
张强林;王媛;;裂隙岩体等效热传导系数探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19 |
李睿冉;张国玉;;裂隙岩体离散裂隙网络介质模型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
20 |
贺少辉,廖国华,李中林;裂隙岩体裂隙网络渗流场──应力场耦合的刚体元分析[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