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铝/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力学行为及应用研究
【摘要】:
泡沫铝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特点,使其具有许多良好的功能特性,在诸多应用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成为力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外对泡沫铝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许多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泡沫铝结构中的大量孔洞,使其力学性能必然有所损失,为此,如何在保持其原有功能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力学性能成为该领域国内外研究学者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采用浸渗法制备了泡沫铝/环氧树脂类复合材料,对该材料的力学行为和应用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的内容和得出的结论如下:
通过常压水浴加热向泡沫铝孔洞中渗入环氧树脂和环氧树脂纳米蒙脱土,制备出了泡沫铝/环氧树脂类复合材料。
综合运用实验、有限元模拟和理论分析研究等方法对泡沫铝/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压缩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泡沫铝/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压缩行为取决于泡沫铝的结构参数和填充材料的性能参数及载荷应变率。与泡沫铝相比泡沫铝/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强度和刚度均有一定的提高,其中以渗入环氧树脂纳米蒙脱土的复合材料为最佳。泡沫铝/环氧树脂类复合材料在压缩载荷的作用下,其微观变形机制与泡沫铝相比略有改变,在准静态压缩的情况下,应力-应变曲线仍大致满足多孔材料的三阶段特征,但压缩开始时的弹性阶段,该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的斜率(即有效弹性模量)及平台阶段的坪应力均有一定提高,提高的程度依填充材料的性能的不同而不同;而在动态压缩的情况下,只表现出线弹性阶段和屈服平台2阶段,而没有致密化阶段,且塑性平台区比泡沫铝的高且长,尤其是泡沫铝/环氧树脂纳米蒙脱土复合材料。泡沫铝几何参数对其环氧树脂类复合材料压缩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类似于对泡沫铝的:相对密度越大,有效弹性模量和屈服平台阶段的坪应力越大;孔径对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受应变率的制约,对静态压缩,几乎无影响,对动态压缩有影响。在相同的应变率下,泡沫铝复合材料的压缩坪应力随孔径的增大而升高。应变率越高,升高得越多。有限元模拟方法是研究泡沫铝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力学行为的一种省时、省力、低成本且较为可靠的研究方法。
根据网络交织复合材料细观力学胞元方法,对泡沫铝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压缩行为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该材料的有效弹性模量预测模型和弹塑性本构关系框架。采用复合材料的“混合率”和“协同效应”建立了泡沫铝/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压缩坪应力的数学模型。通过所建立的模型与实验结果和有限元模拟结果的比较,证明所建模型的正确性。
综合运用实验研究、理论分析研究方法对泡沫铝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阻尼的机理、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尝试建立了泡沫铝/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阻尼的半定量化数学模型,该模型可对材料的阻尼变化规律做出合理地解释。研究表明,在泡沫铝孔隙中渗入环氧树脂特别是环氧树脂纳米蒙脱土,可进一步提高材料的阻尼性能。
以泡沫铝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在齿轮阻尼环中的应用为例,较系统地研究该材料在减振降噪方面应用的优越性。
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对泡沫铝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填充金属园管压缩力学行为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建立了考虑管与填充物相互作用的泡沫铝填充圆管的压缩吸能特性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泡沫铝/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填充金属园管压缩吸能性进行了预见。研究结果表明:泡沫铝/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填充圆管的吸能性优于泡沫铝填充圆管的吸能性,更优于金属空心圆管的吸能性。
系统研究了泡沫铝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在汽车保险杠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泡沫铝填充圆管特别是泡沫铝高分子复合材料填充圆管制造的汽车保险杠可设计性强,有利于汽车向轻质量、小体积、低能耗、安全和环保等方向发展,泡沫铝/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在吸能缓冲应用领域具有更大的潜能。
|
|
|
|
1 |
周晓谦;环氧树脂涂层的耐冲蚀磨损性能[J];合成树脂及塑料;2004年03期 |
2 |
张淑萍;郑国钧;沈峰;;蒙脱土改性PU/EP IPN的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07年08期 |
3 |
申德妍,刘伟区,班文彬,侯孟华;纳米蒙脱土插层聚氨酯改性环氧彩色地坪涂料的研制[J];涂料工业;2005年08期 |
4 |
陈明;龙连春;刘世炳;阳志光;路志峰;;激光辐照与拉伸预应力作用下复合材料试件的破坏研究[J];应用力学学报;2010年02期 |
5 |
于英华;梁冰;;基于网络交织复合材料预测泡沫铝/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有效弹性模量[J];机械工程材料;2008年11期 |
6 |
;环氧树脂的应用[J];金属矿山;1966年03期 |
7 |
;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四缩水甘油胺(AG—80)试制小结[J];树脂粘合剂;1975年01期 |
8 |
宋才根;;环氧树脂复合塑料在化纤浆生产中的应用——谈100~#泥浆泵环复塑料叶轮的制作[J];上海造纸;1980年Z1期 |
9 |
楼豪夫,屈增禄,李明,牟馨,岳淑媛,吴仲芬;双酚F环氧树脂的合成[J];塑料工业;1982年05期 |
10 |
鲁孔和,孙居宁;HK-021液态酸酐的合成及其应用[J];玻璃钢/复合材料;1985年04期 |
11 |
张树屏;;新型乙烯酯树脂[J];上海化工;1985年04期 |
12 |
向师珊;张满园;;漆酚醛环氧清漆的环氧值测定[J];中国生漆;1986年02期 |
13 |
未;;新型环氧树脂[J];云南化工;1986年03期 |
14 |
王迺昌;刘廷栋;;环氧树脂的蠕变行为——单环氧活性稀释剂对蠕变的影响[J];热固性树脂;1986年01期 |
15 |
邱鹤年;黄素琴;;环氧树脂浇铸料的HD-填料的特性[J];热固性树脂;1986年03期 |
16 |
张澍希;;二步法合成E—44型环氧树脂中间试验报告[J];热固性树脂;1986年04期 |
17 |
杨修堃;陈瑢莲;;裂解气相色谱法对双酚A型环氧树脂固化动力学的研究(Ⅰ)——环氧值的测定[J];中国胶粘剂;1987年03期 |
18 |
王九芬,张德山;新型建筑材料——环氧人造大理石的研制[J];塑料科技;1988年01期 |
19 |
吕锡森;佑飞;;电工用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网状共混体系结构与性能的研究[J];绝缘材料;1988年05期 |
20 |
В·Н·Емин;石志毅;;环氧树脂泡沫塑料[J];国外塑料;198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