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煤层煤层气注热增产机理的研究
【摘要】:我国煤层气储量丰富,煤层气的抽采不仅可以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的局面,同时可以保护环境和防治瓦斯灾害,目前,煤层气的“高储低渗”的特点一直制约我国煤层气工业的发展。当前如何提高低渗透煤层的渗透率是煤层气开采解决的难点,其理论未形成突破。注热开采煤层气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煤层气资源的实际开采方法,但是注热开采煤层气增产机理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基于传热学、热力学、岩石力学、弹性力学、渗流力学等多学科理论,通过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等方法和手段,对温度影响下煤层气赋存运移变化规律、注热开采煤层气的热力学评价理论及热采煤层气热-固-流耦合机制及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通过改装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轴渗透仪,在实验室进行了考虑不同温度、应力条件下,两种煤样的煤层气解吸渗流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升高温度后,煤层气分子吸收热量后,活性增强,内能增加,从煤基质表面的脱附能力提高,煤层瓦斯渗透率随温度的增加呈指数递增趋势,同时在低温吸附,升高温度后解吸,煤层气渗流量较低温吸附解吸时增加;在低应力时,由于煤体的膨胀影响较小,增量更为明显。
(2)实验结果揭示了注热开采煤层气的增产机理:煤层气吸热后,气体分子动能增加,活性增强,大量从煤基质表面解吸出来,煤层气浓度增加,在浓度梯度作用下,更多的煤层气体通过基岩和孔隙向外扩散至裂隙,在裂隙中由于气体密度增加,压力梯度增加,最终导致气体渗流量的增加。
(3)根据传热学,认为向煤层注热后,煤层气解吸区域按照温度不同分为加热区、加热前沿和未加热区,建立了这三个区温度场的一维数学模型,并利用相似变换法和积分方程近似解法求解了加热区、未加热区的温度场及加热前沿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解析解。在此基础上,得出注热开采煤层气开采热效率和开采能量效率,为评价热采煤层气的经济性提供理论依据。
(4)利用传热学和弹性力学理论,引入热弹性虎克定律,建立了煤层热-固耦合数学模型,并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了工程实例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由于水蒸气的相变释放潜热作用,热扩散半径较为理想,同时由于注热时具有一定的压力,煤层气产出压差增加,煤层气解吸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5)利用传热学、热力学、弹性力学、渗流力学和岩石力学理论建立了注热时煤层气热-固-流耦合扩散渗流数学模型,给出了各场有限元弱解方程,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了煤层气注热单井开采的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注热开采条件下,煤层气渗流压力较未注热开采降低更为明显,渗流产量提高。模拟结果与实验相吻合,由此证明了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及进一步说明注热开采煤层气是合理的。
(6)在单井开采的基础上,为改善单井生产的局限性,进一步研究了井间干扰对煤层气渗流规律的影响。通过简化数学模型,编制了计算程序,对多生产井条件下煤层气渗流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井间干扰的条件下,多生产井开采将增大煤层气解吸能力,增大煤层气产量。由数值模拟结果可以得出,在单井注热开采基础上,若采用多井整体吞吐技术,将增强注热开采煤层气效果。
本文的研究为低渗透煤层注热开采煤层气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支持,同时对环境保护、煤矿安全生产也具有实用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P618.11
|
|
|
|
1 |
吴世跃,刘国利;二维瓦斯流动移动边界的分析解及应用[J];东北煤炭技术;1995年01期 |
2 |
杨坚;浅析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思路[J];中国地质;1997年12期 |
3 |
董平川,徐小荷,何顺利;流固耦合问题及研究进展[J];地质力学学报;1999年01期 |
4 |
吴世跃;煤层中瓦斯渗流的物理数学模型及其解析解[J];煤炭工程师;1990年05期 |
5 |
程瑞端,陈海焱,鲜学福,王国超;温度对煤样渗透系数影响的实验研究[J];煤炭工程师;1998年01期 |
6 |
孙培德,鲜学福,钱耀敏;煤体有效应力规律的实验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1999年02期 |
7 |
余楚新,鲜学福,谭学术;煤层瓦斯流动理论及渗流控制方程的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5期 |
8 |
鲜学福;我国煤层气开采利用现状及其产业化展望[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
9 |
刘保县,鲜学福,王宏图,徐龙君;交变电场对煤瓦斯渗流特性的影响实验[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
10 |
张广洋,谭学术,鲜学福,杜云贵;煤层瓦斯运移的数学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
|
|
|
|
|
1 |
骆祖江,叶建平;煤层气运移产出气水固三相耦合模型[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
2 |
骆祖江,杨锡禄;煤层甲烷运移聚集水动力场研究[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
3 |
夏益霖;液体晃动试验的数据处理方法[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1993年03期 |
4 |
杨起,汤达祯;华北煤变质作用对煤含气量和渗透率的影响[J];地球科学;2000年03期 |
5 |
;199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J];地球科学进展;1998年06期 |
6 |
叶建平,武强,叶贵钧,陈春琳,岳巍,李红柱,翟振荣;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成藏动力学机制研究[J];地质论评;2002年03期 |
7 |
傅雪海,秦勇,姜波,韦重韬;高煤级煤储层煤层气产能"瓶颈"问题研究[J];地质论评;2004年05期 |
8 |
董平川,郎兆新,徐小荷;油井开采过程中油层变形的流固耦合分析[J];地质力学学报;2000年02期 |
9 |
董平川,徐小荷,何顺利;流固耦合问题及研究进展[J];地质力学学报;1999年01期 |
10 |
陈锐,徐承彦,李长春;我国煤矿的煤与瓦斯突出[J];川煤科技;1981年04期 |
|
|
|
|
|
1 |
薛成刚,曹文江,钟英,詹国卫,刘埃平;煤层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式的推导及储量计算方法[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0年04期 |
2 |
Michael D.Zuber;Charles M.Boyer;杨兴琴;;煤层气评价技术的最新发展[J];国外测井技术;2002年05期 |
3 |
万建华;;煤层气的赋存规律[J];今日科苑;2007年14期 |
4 |
潘志刚;西北地区煤层气藏形成条件剖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5 |
袁政文;煤层气藏类型及富集高产因素[J];断块油气田;1997年02期 |
6 |
王红岩;李景明;赵群;;高变质煤层气成藏特征[J];天然气技术;2007年05期 |
7 |
苏泽奎;;影响煤层气赋存条件的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05期 |
8 |
王红岩,张建博,李景明,刘洪林;中国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J];天然气工业;2004年05期 |
9 |
郭秀钦,张德荣,桂宝林,孔令国;老厂矿区煤层及煤层气藏水文地质特征[J];云南地质;2004年04期 |
10 |
朱广彦;;河北省大城区煤层气前景展望[J];河北煤炭;201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