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杂系统渐近行为及工程应用的分析
【摘要】:混杂系统是由连续变量动态系统和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组成的一类系统,同时连续变量与离散变量的相互作用使其表现出十分复杂的特性。混杂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型建立、控制分析、优化控制等方面。混杂系统是由控制理论科学结合计算机科学发展而来的,它是一种跨学科的新的研究课题。因此,研究人员应该结合控制科学、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领域的理论及工具,才能使混杂系统理论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
本文主要侧重的研究方向是利用计算机工具分析带有时间延迟的混杂系统的稳定性问题以及对电力系统的混杂特性的分析。论文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混杂系统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研究现状。以混杂系统的定义为基础,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展开陈述了混杂系统的特点、研究内容(建模、稳定、工程应用等),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部分:混杂系统基本结构,几种应用较多的系统模型,以及理论分析时可借用的工具。该部分在分析了混杂系统基本结构的基础上,给出了几种在混杂系统研究过程中应用较广且相对成熟的混杂系统模型。还介绍了在混杂系统渐近行为方面经常用到的线性矩阵不等式理论,以及在计算机软件中如何解决此类问题的具体工具和编程方法。
第三部分:混杂系统渐近行为分析。分析了带有时间延迟的一类离散混杂系统,根据Lyapnove稳定性定理给出系统稳定的充分条件,借助计算机软件求解线性矩阵不等式,最后通过实例仿真验证了结论正确性。
第四部分:混杂系统理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在分析了电力系统中的混杂特性后,把电力系统电压稳定问题抽象转化为混杂系统来分析,进而可利用已有的混杂系统稳定性理论来对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进行分析。文中利用经典的稳定性理论对抽象后的模型进行分析后,通过理论推导和证明给出了等价后系统的稳定性条件并作了实例仿真。
|
|
|
|
1 |
付主木;费树岷;龙飞;丛屾;;不确定切换系统的动态输出反馈鲁棒H_∞控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2 |
付主木;吴庆涛;费树岷;;一类切换线性系统的动态输出反馈H_∞控制:LMIs方法[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年02期 |
3 |
马力伟;田作华;施颂椒;;网络化控制系统观测器/控制器集成设计方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1年02期 |
4 |
张霓,吴铁军;参数摄动混杂离散系统的鲁棒稳定性[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2年05期 |
5 |
张霓,吴铁军;具有多个平衡点的不确定混杂系统的鲁棒镇定[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2年03期 |
6 |
仝庆贻,刘妹琴,颜钢锋,赵光宙;具有变时滞摄动混杂系统稳定性的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8期 |
7 |
吴兆春,王梅生,徐心和;一类混杂系统建模的原则[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
8 |
李宏光,俞金寿;化工过程控制混杂系统及其Petri网描述[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3年05期 |
9 |
唐莉;许洁;;带有时滞的区间随机混杂系统的稳定性与镇定性[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
10 |
徐心和;混杂系统的存在与研究[J];基础自动化;1996年01期 |
11 |
仝庆贻,颜钢锋;混杂系统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3年02期 |
12 |
陈阳舟,林林,崔平远;基于动态规划原理的混杂系统二次型最优控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
13 |
郑应平;离散事件系统理论研究和应用进展(Ⅱ)[J];控制与决策;1996年03期 |
14 |
邢科义,赵天绪,张东红;非线性采样控制系统的稳定性[J];自动化学报;2002年01期 |
15 |
郑应平;离散事件系统理论研究和应用进展(Ⅰ)[J];控制与决策;1996年02期 |
16 |
李卫东,汪军;一类混杂系统的稳定性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
17 |
张贤波;;带时滞的混杂系统的稳定性[J];河南科技;2011年06期 |
18 |
吕立华,宋执环,李平,王慧;基于Multi-Agent的面向过程混杂系统的集成技术[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年09期 |
19 |
彭昭,王文辉,周东华;一类混杂系统多重故障的半定性诊断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4年04期 |
20 |
卢建宁;赵光宙;;基于LMI的时滞切换系统的稳定性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