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面向长编组高速列车的安全稳定裕度可调控性研究

孔维刚  
【摘要】:在京沪高铁试运行期间,某长编组高速列车出现了部分车厢(首尾端车与餐车)的高速晃车现象。当时的情况非常严重:一是根据型式试验的测试结果,车速在高于300km/h时晃车现象非常明显,新车难以验收,后续的联调联试工作难以进行;二是德国西门子公司对此回应只有6个字:“未见此类现象”。 为了查明高速晃车的原因,首先进行了试验数据与动态仿真的对比分析,由于采样制度的差异性和轮轨接触摩擦模型局限性,上述对比未能得到原因分析的任何线索。但是动态仿真与型式试验是互补的,抗蛇行串联刚度对动车稳定性态的影响规律给予了原因分析的新思路,并进一步得到了动车转向架构架横向加速度频谱响应对比证实。最后,在抗蛇行台架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抗蛇行串联刚度的判别准则,以此制定了消除晃车的调控技术对策,调试后的样车成功通过了试运行的考验。高速晃车的及时解决为京沪高铁的联调联试赢得了有限的时间。通过上述工作得到以下结论: (1)由于动车引入了电机吊架横摆模态,使其稳定性态变得复杂,形成了非线性稳定性。高速晃车是动车转向架的非线性稳定性所造成的技术问题。 (2)在型式试验、抗蛇行减振器台架试验和动态仿真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造成高速晃车问题的主要原因,即抗蛇行串联刚度过大使后位转向架稳定裕度变差,这一推论已经得到调试后的型式试验证实。 (3)抗蛇行串联刚度存在的理论最优值为(2~2.5)X,即抗蛇行减振器端节点径向刚度的核算值为(16~20)MN/m。但是考虑到当时京沪高铁的(350-380)km/h运营要求和抗蛇行减振器端节点橡胶老化问题,现场调试时将抗蛇行减振器端节点径向刚度调整为25MN/m。因而现场调控尚存在一个遗留问题:即在新轮轨接触下仍然存在高速晃车的可能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爱国,马志援;对跨世纪货车转向架的设想与建议[J];铁道车辆;1998年05期
2 王成国,曾宇清,王新锐;200km/h高速客车转向架的动力学仿真计算[J];铁道机车车辆;1998年03期
3 张维国;客车车体转向架电气接地问题探讨[J];铁道车辆;2000年11期
4 朱士友;广州地铁转向架[J];铁道车辆;2000年S1期
5 陈建德;关于货车转向架的发展探讨[J];铁道机车车辆;2004年03期
6 吴朝院;;铁路货车新型Leila转向架[J];国外铁道车辆;2006年05期
7 汪德武;;客车转向架轮径差与行车关系[J];科技传播;2010年07期
8 ;货车转6型转向架加装弹簧托板试验的阶段报告[J];铁道车辆;1966年01期
9 ;简易棒极电渣焊应用于轉向架吊耳孔堵焊[J];铁道车辆;1969年Z3期
10 ;战时車輛应急故障处理方法(上)[J];铁道车辆;1970年03期
11 ;转8型转向架斜楔接触面检验装置[J];铁道车辆;1973年08期
12 潘绍春;对转8A型减振装置磨耗限度的探讨[J];铁道车辆;1980年02期
13 高东洲;在转向架检修作业中防止拉伤磕伤轴颈的措施[J];铁道车辆;1980年12期
14 王晓华;;美国试验外国造的转向架[J];国外铁道车辆;1981年04期
15 费锦德;陈贺;;城市轻轨车辆转向架方案的选择[J];大连铁道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16 Danil P.el;孙宗琳;;控制机车动轴驱动力矩的装置[J];国外内燃机车;1991年07期
17 刘煜;J85型油压减振器试验台的构造及试验原理[J];铁道车辆;1992年03期
18 杨绍普,陈恩利;具有滞后非线性悬挂转向架的Hopf分叉[J];铁道学报;1993年04期
19 刘汝让;2TN型转向架相对摩擦系数的计算分析[J];铁道车辆;1996年08期
20 陆正刚,胡用生,沈钢;铰接式高速客车横向动力响应和转向架悬挂参数优化研究[J];铁道学报;1997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福国;;机车车辆转向架运用可靠性数字仿真方法的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侯福国;;机车车辆转向架运用可靠性数字仿真方法的研究[A];快速提升铁路建设与装备现代化技术促进铁路跨越式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第九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3 陈宝顺;;120km/h构架式转向架动力学参数优化[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忠杰;;国外独立轮转向架的研究和发展[A];推进铁路新跨越加快经济大发展——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铁道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5 潘兴利;;转8AG、转8G、K2型转向架交叉杆支撑组成故障分析[A];《河南铁道》2011年第2期[C];2011年
6 王耀;;关于转K2型转向架下旁承自由高超限问题的分析及建议[A];中国铁道学会第三届标准计量委员会2008年学术交流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7 于明;包海涛;;32.5t轴重货车转向架的设计与开发[A];实践 开拓 创新——2008年快速重载车辆转向架与轮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李芾;傅茂海;黄运华;卜继玲;;快速货车转向架的发展及其模式研究[A];货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唐永明;;客车转向架技术引进中的几点体会[A];中国铁道学会牵引动力委员会机车动力学及强度学组2008年学术年会——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动车组总体、车体及转向架关键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唐永明;黄振飞;;“先锋”号电动车组转向架一系簧下轻量化研究[A];中国铁道学会车辆委员会2004年度铁路机车车辆动态仿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匡文凯;基于SGEAC法的暂态稳定分析[D];湖南大学;2011年
2 胡彩娥;考虑静态电压稳定裕度的多目标电压—无功规划[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黄运华;基于独立旋转车轮的变轨距转向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4 李帆;不确定性系统的解耦控制与稳定裕度分析[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5 雷兴;风电接入带来的不确定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施晓红;常导高速磁浮列车车轨耦合非线性动力学问题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7 李洪超;多回路气动伺服弹性系统鲁棒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8 张兵;列车关键部件安全监测理论与分析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9 王欣;飞机鲁棒控制器设计及稳定裕度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10 封全保;低动力作用机车转向架理论分析及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维刚;面向长编组高速列车的安全稳定裕度可调控性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2年
2 雷成;DF_(8B)型机车碰撞过程计算机仿真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3 周辉;转向架寿命周期费用估算分析建模及软件开发[D];中南大学;2009年
4 高常君;摆式电动车组拖车动力学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5 高莲玉;高速列车转向架综合试验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王忠;基于热点应力法的转向架关键部件疲劳寿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7 龚利;高速电动车组动力学性能的深化研究[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3年
8 罗文俊;曲线轨道车辆横向稳定性分析[D];华东交通大学;2005年
9 孙磊;轨道车辆转向架刚度试验台液压伺服加载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杨书志;提速货车转向架下交叉支撑装置制造工艺与疲劳寿命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小丹 侯立新;包钢三支点专用敞车及装用转K2型转向架通过鉴定[N];人民铁道;2007年
2 通讯员 刘国文 卢佳斌;北创公司铁路车辆及转向架首次进入国际市场[N];人民铁道;2006年
3 本报记者 杨建光;高速动车组转向架:让动车组跑得更快更平稳[N];人民铁道;2010年
4 石佑达韦延兴;中哈铁路“变轨” 架起经济桥梁[N];眉山日报;2008年
5 赵中庸冷晶华;南车眉山公司转K7型转向架将投入大秦线运用[N];人民铁道;2008年
6 李丽娜方志平;中国北车集团最大的转向架弹簧制造基地投入运营[N];人民铁道;2007年
7 本报记者 柳青;焊花铸就一颗“星”[N];吉林日报;2008年
8 ;黑龙江攻克高速货车转向架研制关键技术[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1年
9 本报通讯员 王绍礼;给车辆装上“飞毛腿”的人[N];人民铁道;2010年
10 高蔚;同车公司连续三年跻身山西省企业100强[N];人民铁道;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