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阴极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是一个将燃料中的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发电装置。可应用于船舶等载运工具的动力装置和辅助推进装置,实现绿色交通。其燃料可以是化石燃料气、生物质气和其它碳氢化合物。SOFC的能量转换是通过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来进行的,避免了NO_x、SO_x、CO、CO_2以及粉尘等污染物的产生;SOFC在提供电力的同时,还可以提供高质量热,实现热电联供;其能量转化效率可以高达85%。但是,传统的SOFC通常在800℃-1000℃的高温工作,由此带来诸多问题,包括材料选择、制造成本昂贵等等缺点,因此降低SOFC的工作温度成为当前实现SOFC商业化面临的首要任务。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操作温度的中低温化(300-800℃)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走向商业化的发展趋势,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600-800℃中温区。然而随着温度进一步降低,可以大幅地降低燃料电池制造成本,更加有效地扩大电池连接和密封材料的选择范围以及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使其更具有商业化前景。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相对较少,尚属于起步阶段。本文主要为发展在300-600℃这一温度工作的低温SOFC,开发满足这一需求的新型电解质和与之匹配的高性能阴极材料,以期获得高的电池性能。
从复合两相材料角度出发,构筑并合成制备了掺杂铈基氧化物与碳酸盐组成的复合电解质体系,研究表明:该复合电解质体系可以实现在低温区达到0.1S/cm的高离子电导率。以20SDC(80wt%)-NLCO(20wt%)为优选复合比例构成的复合电解质,两边涂铂浆构成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电池,在400℃下的开路电压达到1.0V、单电池最大功率密度为272mWcm~(-2)。
在钙钛矿类型阴极材料研究基础上,设计并发展合成了新型钙钛矿型阴极材料La-Ni-Cu-O(LNC)系列化合物,对材料的结构,晶格常数,粉体表面形貌特征和构成单电池的电池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适量Cu的掺杂有助于提高阴极材料的催化活性、提高电导率。以LaNi_xCu_(1-x)O_3(x=0.2-0.8)为阴极的SOFC单电池在400-500℃下显示了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其中LaNi_(0.8)Cu_(0.2)O_3在450℃时具有最大功率密度620mW/cm~2,开路电压为1.0V。说明LNC材料是一类很有应用前景的低温SOFC阴极材料。
为进一步发展新型的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阴极材料,探索了在高温低氧分压环境下结构稳定并具有金属导电特性的钒酸盐作为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阴极材料的可行性。首次采用固相法合成了SmVO_4及其衍生物Sm_(0.5)Sr_(0.5)VO_4,并对两者组织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均为体心四方结构,Sr对SmVO_4的掺杂几乎不改变其原来的晶型和晶格尺寸。在复合电解质GDC-NLCO电解质体系当中,以SmVO_4材料为阴极,在450-550℃温度范围内,燃料电池的开路电压稳定在0.92-1.04V之间,550℃时最大电流密度达到650mA/cm~2,最大输出功率为300mW/cm~2。而以Sm_(0.5)Sr_(0.5)VO_4作为SOFC单电池的阴极,在SDC-碳酸盐复合电解质体系内,低温电池性能并没有提高。
采用聚丙烯酸方法合成了阴极材料Ba_(0.5)Sr_(0.5)Co_(0.8)Fe_(0.2)O_(3-σ)(BSCF),该材料是目前被认为性能最好的中低温阴极材料之一。与复合电解质组成单电池,在500℃和450℃温度下最大功率密度及最大短路电流密度分别为860 mW/cm~2、540.1mW/cm~2以及2300mA/cm~2和1604mA/cm~2。采用复合电解质和BSCF阴极材料,首次成功制备出有效活化面积为14cm~2,实际面积为4×4cm的大面积电池片,在510℃时电池输出功率达到5W,相应的输出功率密度达358mW/cm~2,获得目前报道的大面积单电池低温下最好的电池性能。
|
|
|
|
1 |
李嵩;季世军;孙俊才;;共沉淀法合成新型阴极材料Ba_(0.5)Sr_(0.5)Co_(0.8)Fe_(0.2)O_(3-σ)[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6年03期 |
2 |
韩庆贺;高文元;唐乃岭;李嵩;;碳酸盐掺杂SDC对ITSOFC性能的影响[J];电池;2011年01期 |
3 |
纪媛,刘江,贺天民,王金霞,裴力,苏文辉;复合电解质材料的电性能及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4年02期 |
4 |
李嵩,季世军,孙俊才;新型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阴极材料Ba_(0.5)Sr_(0.5)Co_(0.8)Fe_(0.2)O_(3-δ)的制备[J];功能材料;2005年10期 |
5 |
田长安;曾燕伟;;中低温SOFC电解质材料研究新进展[J];电源技术;2006年04期 |
6 |
徐丹;刘晓梅;王德军;朱成军;严端廷;裴力;苏文辉;;中温复合固体电解质SDC-LSGM的制备和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年08期 |
7 |
由宏新;陈刚;刘瑞瑞;周一卉;阿布理提·阿布都拉;丁信伟;;Ni-CGO阳极支撑ScSZ/CGO复合电解质电池的制备及性能[J];硅酸盐学报;2009年08期 |
8 |
熊洁;刘泽;韩敏芳;;氧化铈基燃料电池高性能阴极研究[J];电源技术;2011年05期 |
9 |
李嵩;文钟晟;季世军;孙俊才;;阴极材料Ba_(0.5)Sr_(0.5)Co_(0.8)Fe_(0.2)O_(3-σ)合成工艺优化[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8年03期 |
10 |
贾慧娴;黄建兵;张萍;高展;毛宗强;史玉芳;;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DC-(Li/Na)_2CO_3复合电解质材料优化[J];太阳能学报;2009年07期 |
11 |
邸婧;陈明鸣;王成扬;范良栋;朱斌;;低温SOFC的SDC-碳酸盐复合物电解质[J];电源技术;2011年02期 |
12 |
唐安江;关星宇;高姗姗;杨俊艺;;双掺杂铈基电解质材料的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10期 |
13 |
陈西林;夏长荣;郭庆祥;;聚磷酸铵基新型固体电解质及其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J];化工学报;2004年S1期 |
14 |
吕喆,唐为民,贺天民,刘志国,黄喜强,裴力,杜晓波,苏文辉;Li_2SO_4-Ce_(0.9)Ca_(0.1)O_(1.9)复合电解质中温区电学性能与应用[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1年02期 |
15 |
郭贵宝;孟淑敏;安胜利;;SiCI_4/H_3PO_4添加的PVDF复合电解质膜的研制[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
16 |
周翠;黄建兵;张萍;高展;毛宗强;;低温陶瓷燃料电池Ni-Fe-CCC复合阳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9年07期 |
17 |
黄飞;王贵友;胡春圃;;水性聚氨酯脲固体电解质中离子状态的研究[J];绝缘材料;2008年03期 |
18 |
冯庆;潘春跃;巢猛;王丽君;;(PEO)_8LiClO_4-TiO_2复合电解质膜的制备表征及导电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6年04期 |
19 |
王丽君;潘春跃;冯庆;于典;;偶联剂改性SiO_2对PEO基电解质导电性能的影响[J];电源技术;2007年01期 |
20 |
秦琦;陶杰;杨艳;包祖国;;固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用聚苯胺-乙炔黑空穴导体的制备(英文)[J];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201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