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岸缓冲带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阻控作用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业非点源污染所造成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作为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过渡带的河岸缓冲带,可以有效地截留阻控农业非点源污染物向水体的迁移,降低农业非点源污染水体的风险。地处我国北方的辽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受农业非点源污染较大。由于人们不合理的活动,局部地区河岸带植被遭受破坏,这使得这些地区河岸缓冲带对农业非点源污染阻控的功能下降。恢复和构建河岸缓冲带是阻控农业非点源污染较为有效的手段,但首先要选择较为适宜的河岸带植被,了解河岸缓冲带对非点源污染物的截留转化机理。本文在实验室植物筛选的基础上,构建草木犀带、草木犀与枫杨混合带(林草带)和杂草带(对照)三种类型人工河岸缓冲带,用野外小区试验的方法连续两年进行实地监测,从植被类型及其缓冲带宽度、植被季节变化、土壤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群落变化等方面,对河岸缓冲带阻控农业非点源污染的能力及其截留转化氮磷污染物的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所得主要结果如下:
河岸缓冲带阻控农业非点源污染物的机制主要包括拦截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渗透作用、植物和土壤吸收和吸附、土壤微生物的降解作用等。
(1)总体上三种类型河岸缓冲带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物阻控能力以林草带最强、草木犀带次之,杂草带最弱。草木犀草本植被适于构建研究区域河岸缓冲带。三种类型河岸缓冲带对阻控地表径流、降低径流中悬浮颗粒物浓度、质量和氮磷质量均有很好的效果;但降低径流氮磷浓度的效果不明显,降低土壤溶液中氮磷浓度的效果也因缓冲带类型及被阻控氮磷形态不同而表现出明显差异。
(2)河岸缓冲带宽度是影响该缓冲带阻控能力的重要因子。河岸缓冲带越宽,其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阻控效果越明显:带宽5m以上,三种类型河岸缓冲带均可显著减少入河降雨径流流量、径流中氮素及悬浮颗粒物数量,林草带阻控能力最强,其截留效率达42%-99%之间,而除杂草带对氨态氮的截留效率最差;带宽9m以上,三种类型河岸缓冲带均可显著减少降雨径流中磷素数量。枫杨与草木犀的混合种植构建的缓冲带其阻控地表径流量、降雨径流中悬浮颗粒物和磷素数量的能力显著高于其它类型缓冲带,可能是由于该类型缓冲带生物量大、吸收氮磷数量多且土壤渗透能力强所致。
(3)河岸缓冲带对污染物的阻控能力随季节而改变。三种类型河岸缓冲带阻控降雨径流的能力均显著大于阻控融雪径流能力。且河岸缓冲带宽度超过某一数值时阻控融雪径流中污染物的作用才明显,而融雪径流中污染物含量越高、其阻控效果则越不明显。冻融作用使缓冲带体系可溶性磷的含量增加,因此,该区域融雪径流可增大水体磷素污染的风险。
(4)河岸缓冲带配置的植物对阻控农业非点源污染具有积极贡献。草木犀和枫杨对氮磷有较强的吸收与累积能力;七月份一次收割草木犀,其地上部分移除氮素数量达15.21-23.66g m-2,磷素0.72-1.02g m-2。
(5)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可作为河岸缓冲带阻控非点源污染氮磷能力的评价指标使用。土壤脲酶活性与河岸缓冲带体系对氮素的阻控作用之间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而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阻控径流中磷素效果之间具有较好相关性。
|
|
|
|
1 |
艾芸;;湿地缓冲带最适宽度[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8年02期 |
2 |
倪九派,傅涛,卢玉东,魏朝富;缓冲带在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中的应用[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2年04期 |
3 |
艾芸;;河滨缓冲带越宽 除氮效果越好[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7年04期 |
4 |
丁锁;关于美国沿海平原农地氮迁移与管理措施的研究[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4年06期 |
5 |
陈兆斌,欧阳斌,苗利萍;翻修卷材屋面时设置缓冲带的施工方法[J];中州煤炭;2002年04期 |
6 |
蔡锡安,夏汉平,崔玉炎;广州流溪河河岸缓冲带生态治理的优良草种筛选试验[J];生态环境;2004年03期 |
7 |
李世锋;关于河岸缓冲带拦截泥沙和养分效果的研究[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3年06期 |
8 |
董凤丽,袁峻峰,马翠欣;滨岸缓冲带对农业面源污染NH_4~+-N,TP的吸收效果[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9 |
郭会哲;樊巍;宋绪忠;;河岸带植被结构功能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河南林业科技;2005年04期 |
10 |
诸葛亦斯;刘德富;黄钰铃;;生态河流缓冲带构建技术初探[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
11 |
罗晓娟;余勇利;;植被缓冲带结构与功能对水质的影响[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6年04期 |
12 |
Lena B.-M.Vought;Jonas Dahl;Carsten Lauge Pedersen;JeanO.Lacoursière;安逸;;河边过渡带养分的持留[J];AMBIO-人类环境杂志;1994年06期 |
13 |
张丹丹;周青;;城市滨水区生态现状及修复[J];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08期 |
14 |
吴建强;黄沈发;黄宇弛;王虹扬;;污染负荷及植被生物量变化对缓冲带污染物净化效果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08年10期 |
15 |
刘平;秦晶;王超;;赤泥强化型岸边缓冲带模拟系统对再生水中磷净化机理初探[J];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1期 |
16 |
吴建强;;不同坡度缓冲带滞缓径流及污染物去除定量化[J];水科学进展;2011年01期 |
17 |
吴建强;黄沈发;吴健;熊丽君;;缓冲带径流污染物净化效果研究及其与草皮生物量的相关性[J];湖泊科学;2008年06期 |
18 |
J.Lyons
,B.M.Weigel
,L.K.Paine
,D.J.Undersander
,龙锦林;集约轮流放牧对河岸侵蚀和鱼类的影响[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1年06期 |
19 |
鲁兵;张进;李涛;卢苗安;;准噶尔盆地构造格架分析[J];新疆石油地质;2008年03期 |
20 |
唐浩;黄沈发;王敏;周海英;陈洪健;;不同草皮缓冲带对径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