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人血糖升高状态时眼调节力变化的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升高时眼调节力的变化
方法
在知情同意下,对中国医大一院内分泌科门诊首诊确诊为2型糖尿病病人42人,设为糖尿病组。30岁≤年龄≤40岁,空腹血糖≥13.Ommol/L,未进行治疗干预,眼底及眼前节无明显异常的病人进行眼屈光不正的检查,在矫正视力的前提下行单眼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的检测,对双眼进行调节滞后的检查,分别行单双眼的调节灵活度的测定。然后与年龄一致,空腹血糖≤6.0 mmol/L的医大—院体检中心的人群(设为对照组)的相应调节参数进行对照研究,对不同组眼调节参数进行双侧检验,使用SPSS13.0软件处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调节幅度:糖尿病组为:绝对调节力均值(4.94±1.28)D,对照组为:绝对调节力均值(6.60±1.54)D,调节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正相对调节(PRA),糖尿病组正相对调节力均值(-1.27±0.33)D,对照组正相对调节力均值为(-2.41±0.53)D,与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负相对调节(NRA),糖尿病组负相对调节力均值(+2.27±0.42)D,对照组负相对调节力均值为(+2.29±0.49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调节滞后:糖尿病组调节滞后均值(+0.59±0.08)D,对照组为(+0.62±0.09)D;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五、调节灵活度:糖尿病组的调节灵活度的均值右眼为(2.4±0.73)cpm,左眼为(2.57±0.67)cpm,双眼为(2.31±0.53)cpm,明显低于对照组(11.70±1.99)cpm.(11.42±1.89)cpm.(8.69±2.08)cp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2型糖尿病人血糖升高状态时的眼调节功能的变化与正常血糖组比较为调节幅度下降,正相对调节下降,单、双眼调节灵活度下降,而负相对调节及双眼调节滞后无区别。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587.1
|
|
|
|
1 |
徐燕琳;糖尿病患者眼屈光度的变化[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91年02期 |
2 |
马胜生,梁纳,陈悦玲,何志远;糖尿病患者的屈光变化[J];广州医药;2001年02期 |
3 |
陈晨;马可;刘陇黔;;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对眼调节机制的研究现状[J];华西医学;2007年03期 |
4 |
徐国兴;;糖尿病与眼部并发症的关系研究[J];海峡科学;2007年03期 |
5 |
余梓逵,周绍荣;调节机制研究进展[J];眼科研究;2004年05期 |
6 |
王克安,李天麟,向红丁,刘尊永,白锦,冯晋光,富振英,马林茂,陈君石,金书香,李彦琴,秦汝莉,陈泓,孙天剑,满青青;中国糖尿病流行特点研究 糖尿病和糖耐量低减患病率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年05期 |
7 |
李光伟;;糖尿病一级预防任重道远[J];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02期 |
8 |
吕帆,徐丹,瞿佳;双眼协动参数在近视眼的差异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04年09期 |
9 |
王青;王勤美;;反应性AC/A等眼动参数在迟发性近视中作用的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06年09期 |
10 |
林智,高前应,黄娟,王颂科,陈翔;眼调节各因素与眼屈光不正的相关性[J];眼视光学杂志;2003年04期 |
|
|
|
|
|
1 |
向红丁,王姮,孙琦,池芝盛,郝景华,王焕文,刘颖耿,陈涛,冯颖,刘人伟,徐景品,韩少梅;1989年山西忻州、北京和辽宁地区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3年00期 |
2 |
向红丁,冯晋光,颜纯,高红军,黄敬生,杨迎燕,商维霞;我国东北一个县自然人群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5年02期 |
3 |
李爱兰,李立明,钱宇平;我国视力残疾致残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5年04期 |
4 |
许京京,何明光,吴开力,李绍珍;广东省斗门县50岁以上农民视力分布及致盲原因调查[J];中华眼科杂志;1999年05期 |
5 |
吕帆,徐丹,瞿佳;双眼协动参数在近视眼的差异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04年09期 |
6 |
马嘉,陈晓明;人眼睫状体在调节中形态与位置的动态变化[J];中华眼科杂志;2004年09期 |
7 |
刘尊永,冯晋光,白锦,向红丁,李天麟,富振英;中国糖尿病流行特点现场调查方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6年02期 |
8 |
李瑾,施明光,董枫;调节滞后与儿童近视关系的研究[J];眼视光学杂志;2000年03期 |
9 |
杨晖,林振德,陈秀琦,王宁利;年龄对睫状突位置及高度影响的初步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0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