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珠蛋白在正常及病损皮肤中的表达
【摘要】:
目的
1.探讨在正常及炎症刺激后,结合珠蛋白(haptoglobin,Hp)mRNA在小鼠表皮、真皮、表真皮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采用原位杂交方法进行定位观察,以确定Hp mRNA在皮肤中的表达位置及其与炎症的关系。
2.在mRNA水平探讨正常人皮肤中Hp的表达,以进一步观察Hp mRNA在皮肤中表达的确切位置及其在不同部位皮肤中的表达差异;在蛋白质水平上研究Hp在正常人皮肤中的表达情况。
3.探讨Hp mRNA在银屑病患者皮损及皮损周边外观正常皮肤、扁平苔藓、红皮病、脂溢性角化病、寻常疣、基底细胞上皮瘤、鳞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皮损及曝光部位正常皮肤、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皮损中的表达,进一步确定Hp mRNA在皮肤中的表达位置及在不同皮肤病中表达的差异;并在蛋白质水平观察Hp在上述皮损中的表达情况。
材料和方法
1.标本收集
1.1实验动物
C57BL/6小鼠20只,分为生理盐水组和细菌脂多糖(LPS)刺激组,每组10只。均为雌性,2~4月龄。分别获取表皮、真皮和表真皮组织。
1.2正常人皮肤
30例正常成人皮肤来自外科手术患者,男19例,女11例。其中头皮2例,面部6例,躯干部13例,四肢9例。取材部位无肿瘤及炎症性皮肤病损害,所取皮肤组织均去除皮下脂肪组织。
1.3皮肤病患者皮损
寻常型银屑病22例,其中进展期14例,稳定期8例,同时取16例患者的皮损周边外观正常皮肤;扁平苔藓16例;红皮病8例(2例由蕈样肉芽肿诱发,3例由银屑病诱发,3例由湿疹诱发);脂溢性角化病15例;寻常疣10例;基底细胞上皮瘤10例;鳞癌1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2例,同时取10例患者的曝光部位正常皮肤;天疱疮10例,其中寻常型7例,红斑型3例;大
疮性类天疮疮10例。以上患者均经临床、组织病理及免疫病理学等检查确
定诊断。
2.实验方法
2.l半定量RT-PCR
2.豆.l小鼠组织总RNA的提取
所取组织制成匀浆后,用异硫氰酸狐-酚-氯仿一步法提取总RNA。
2.1.2总RNA浓度、纯度和完整性测定
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RNA在260urn和280run处的光密度值,以确
定 RNA的浓度和纯度。用 1.5%甲醛琼脂糖凝胶电泳证实 RNA的完整
性。
2.1.3对小鼠组织所提取的RNA进行RT—PCR检测
分别按照要求制备反应体系并在特定条件下完成反转录及PCR反应,
每一个标本均分别用HP和内对照p-actin引物对进行PCR扩增。HP特
异性扩增片段长度为475hP,P-actin特异性扩增片段长度为54O hP。
2.2原位杂交法检测
2.2.l所有小鼠表真皮、正常人皮肤组织和皮肤病患者皮损组织均按
照要求在-25℃恒冷切片机上制备12pm厚的切片。
LL二采用小鼠及人Hp原位杂交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针对小鼠及
人 Hp的 CDNA探针序列如下:5’-AGTGC TCCAC ATAGC CA’I’GT GCAAT
CTCGG—3’,5’一 CCTGC CAGGG AAAGC TGCCT ITGGC ATCCA-3’,5’
一 CATAC CAGGT GTCCT CCTCC AGGTC GTGAA—3’。
2.2.3对照的设立:阳性对照为小鼠肝组织;阴性对照为同一标本的切
片省略生物素化鼠抗地高辛或省略探针。
2.3免疫组织化学[链霉卵白素标记的亲合素、生物素(LAB-SA)
法厂染色
对所有正常人皮肤组织和皮肤病患者皮损组织均用抗-地单克隆抗
体、生物素标记的羊抗小鼠IgG及辣根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进行检测。
2.4免疫荧光双标记检测
对所有正常人皮肤组织和皮肤病患者皮损组织均用抗-Hp单克隆抗
体、罗丹明标记的羊抗鼠哪和FITC标记的CDla单克隆抗体进行检测。
3.结果判断标准
·2·
3.IPCR产物的检测
扩增产物在*5%琼脂糖凝胶中电泳,紫外凝胶成像系统上照相。电
泳结果采用 Flo毗hem V 2.0凝胶成像分析软件(AInerica)分析,记录每条
DNA扩增带的灰度值,将每一个目的DNA扩增片段的灰度值与相应的内
对照p-achn扩增片段的灰度值的比值(e/c)作为每一个目的基因InRNA
的半定量指标。
3.2原位杂交结果
细胞浆染成桔红色为阳性,结果用 Meta Morph Im哈ng System软件处
理,按图象灰度结果分为五个等级:无染色,灰度值不少于 130,为阴性
(-入轻微染色,灰度值在125-130之间,为弱阳性(。*染色较浅,灰度
值在115刁 之间,为阳性(+*染色较深,灰度值在105* 之间,为较
强阳性(++八染色深,灰度值不大于105,为强阳性(+++八
3.3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计数
每个标本至少对三张连续切片进行计数,阳性树突状细胞以同时见到
胞体和树突来确定。阳性树突状细胞的密度采用:线性密度=阳性细胞剃
nun(表皮长度)和(或)阳性细胞数/rum\表皮面积* 400倍显微镜下随机
选取20个连续视野进行计数)来表示。
3.4免疫荧光双标记结果
呈现树突状结构并发出红色荧光为HP表达阳性的细胞;呈现树突状
结构并发出亮绿色荧光为CDla丫 朗格汉斯细胞。
4.统计学处理:
4.l两组小鼠表皮和表真皮组织
|
|
|
|
1 |
顾军!200433上海,高勇!200433上海,进修医师,胡乃东!200433上海,进修医师;巨大脂溢性角化病一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年05期 |
2 |
蒋法兴,张广富;具有特殊皮疹的脂溢性角化病1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1999年04期 |
3 |
罗模桂,吴秋萍;81例脂溢性角化病临床与病理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1年03期 |
4 |
罗模桂,王勇;脂溢性角化病81例临床与病理分析[J];四川医学;2001年04期 |
5 |
李凌,李雅芬;脂溢性角化病合并鳞状细胞癌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7年06期 |
6 |
张平,马小娟,杨金申,刘东宁;脂溢性角化病23例临床病理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1997年04期 |
7 |
李小刚;63例脂溢性角化病临床与病理分析[J];重庆医学;2000年03期 |
8 |
姜洋;脂溢性角化病100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0年01期 |
9 |
吴伟伟,盛晚香;脂溢性角化病皮损中环氧合酶-2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1期 |
10 |
杨文勇,敖智明;脂溢性角化病44例临床病理分析[J];皮肤病与性病;2000年01期 |
11 |
窦晓玉,方丹;21例脂溢性角化病CO_2激光治疗后诱发局部溃烂和基底细胞癌[J];皮肤病与性病;2001年03期 |
12 |
张峰,郑建婷,王齐;CO_2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病30例观察[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
13 |
曹文正,刘义明,李世荣;脂溢性角化病35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4年02期 |
14 |
樊曼云;多功能美容手术仪治疗脂溢性角化病68例[J];中国美容医学;2000年05期 |
15 |
高天文,李春英,黄慧;脂溢性角化病231例临床及病理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年05期 |
16 |
华文杰,廷文;脂溢性角化病39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6年02期 |
17 |
倪晓;恶性肿瘤合并脂溢性角化病——附54例分析[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7年03期 |
18 |
林挺,范晓琼,陈玉云;38例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8年04期 |
19 |
;保健信箱[J];老年人;2000年04期 |
20 |
满中亚,戚成星;脂溢性角化病切除植皮修复1例[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2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