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_1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
【摘要】:目的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心肌I/R损伤中起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作为RAS中的主要活性肽,通过AT_1受体和AT_2受体发挥作用。已有大量的动物实验表明,AngⅡ通过AT_1受体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对AT_2受体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清楚。且I/R损伤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多种因素(氧自由基,Ca~(2+)超载,细胞因子等)参与其发生发展,RAS与其它因素之间是否存在一定关系,已成为研究热点。
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已证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心肌I/R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但AT_1受体拮抗剂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尚存在争议。本人在既往研究中发现口服缬沙坦具有抗大鼠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和缩小心肌梗死面积的作用,但未研究作用机制。
本研究利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模型和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从离体和细胞水平探讨缬沙坦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为临床防治心肌I/R损伤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方法
1.探讨缓激肽在缬沙坦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模型,将4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等分为5组:对照组(改良的K-H缓冲液持续灌注110min);I/R组(K-H液灌流稳定20min后,停灌30min,再灌注60min);HOE140组(K-H液中含缓激肽B,受体拮抗剂HOE140 0.1μmol/L),缬沙坦组(K-H液中含缬沙
|
|
|
|
1 |
李飞,张荣庆,贾国良,程何祥,李伟杰,李伟;缓激肽对缺血-再灌注兔心肌能量代谢的延迟性作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21期 |
2 |
汝磊生,李飞,贾国良,张荣庆;缓激肽对兔血浆、组织丙二醛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延迟性影响[J];心脏杂志;2001年02期 |
3 |
万荫国;缬沙坦联合依那普利治疗中重度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3年05期 |
4 |
季青,马锋;依那普利与缬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比较[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年04期 |
5 |
石源;苯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严重心力衰竭67例分析[J];交通医学;2002年03期 |
6 |
张翠丽,田旻,李艳敏,王昕;缬沙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不全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4年04期 |
7 |
董剑廷;缬沙坦对B2/C型冠状动脉病变置支架后再狭窄的预防作用——VaI-PREST试验[J];中国医药导刊;2002年02期 |
8 |
李伟,许波宁;贝那普利与缬沙坦合用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J];辽宁药物与临床;2003年02期 |
9 |
马立艳;;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室肥厚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09年11期 |
10 |
郭丽萍,路亚筠;新型降压药缬沙坦的药学评价[J];首都医药;2001年08期 |
11 |
刘军利,王智彬;缬沙坦和苯那普利对慢性房颤患者纤溶系统影响的比较[J];中原医刊;2003年03期 |
12 |
原向芝;许慧;王春玲;陈燕;鹿育萨;;缬沙坦和培哚普利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纤溶平衡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08年11期 |
13 |
申崇海;孙俊伟;;缬沙坦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09年20期 |
14 |
邓辉胜,罗兴林,吕麟亚,李家富,薛莉;缬沙坦对高血压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2年01期 |
15 |
司徒广;缬沙坦与依那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观察[J];咸宁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16 |
施海峰,华守明,金恒;缬沙坦逆转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2年01期 |
17 |
刘风英,张先俊,梁绪国,董廷倩;缬沙坦与吲哒帕胺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高血压杂志;2002年05期 |
18 |
陈学军,李建军;缬沙坦对脂多糖诱导的单核细胞白细胞介素6合成的影响[J];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
19 |
周明君;缬沙坦与卡托普利对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5期 |
20 |
贾文剑,孙红霞;缬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血糖血脂代谢的影响[J];临床医学;2004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