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新型钛合金非融合动态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研究
【摘要】:
前言
腰椎融合坚固内固定在治疗腰椎退行性变和腰椎不稳等疾病引起的腰痛中已被广泛地应用。但一些临床试验报道了在腰椎融合术中坚固的椎弓根钉固定可以产生应力遮挡效应、内固定相关性骨质疏松和融合内固定还可以加速固定的相邻节段和/或固定节段的间盘退变等副反应出现。现在一些学者正研究使用非融合动态内固定系统,它的目的是动态重建脊柱序列,保留固定节段的间盘和关节突关节,这样既避免了融合也可以防止相邻节段退变等副反应出现。我们设计了一种新型钛合金非融合动态内固定系统(DISⅠ、DISⅡ),它是由弹性模量为75GPa的新型钛合金制成的椎弓根钉与由弹性模量为43GPa和72GPa的新型钛合金制成的直径为3.5mm连接棒组成。我们的试验目的是检测这种新型钛合金非融合动态内固定系统是否能使失稳的腰椎节段达到生理性稳定和活动状态。
方法
本试验设计使用新鲜的小牛腰椎标本,通过测量失稳节段L3~L4及其相邻节段的活动性检测DIS系统的稳定和活动状态。收集6具平均年龄6个月的小牛腰椎标(L2~L6),在连续的五种状态下,分别对小牛腰椎标本施加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三维六个方向±10Nm的纯力矩,并测量固定节段及其相邻节段在各个方向上的活动范围(ROM)和中性区范围(NZ)。此五种状态即
(1)完整状态;
(2)切断L3~L4节段的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和横断关节突关节囊的失稳状态;
(3)在L3~L4节段使用DISⅠ系统固定;
(4)在L3~L4节段使用DISⅡ系统固定;
(5)在L3~L4节段使用对照组SINO系统固定。
使用方差分析对固定节段和临近节段的ROM和NZ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使用Bonferroni方法分析处理。
结果
在失稳状态下固定节段L3~L4的六个方向的活动范围(ROM)和中性区范围(NZ)与其他各状态比较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DISⅠ系统与SINO系统和完整状态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DISⅡ系统和SINO系统与完整状态各方向的ROM和NZ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ISⅡ系统与SINO系统的各方向的ROM和NZ比较均无差异。DISⅠ、DISⅡ与SINO系统可以使失稳节段的ROM和NZ分别达到完整状态的65%、55%和40%。
在邻近节段L2~L3和L4~L5的各种状态下六个方向的ROM和NZ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讨论
新设计的动态内固定系统由于全部使用具有超弹性低模量特点的新型钛合金制成,所以为DIS系统既达到动态固定又防止植入物的早期固定失败提供了条件。
试验结果显示DISⅠ系统既可以达到与SINO系统相似的稳定性,又可以使固定节段的活动度与完整状态相似。DISⅡ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固定节段的活动性,但它更趋于维持失稳节段的稳定。
试验中DIS系统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均匀地限制固定节段的活动,说明整个系统的瞬时旋转中心与固定节段基本相符,因此该系统也可在腰椎活动中均匀地承载间盘负荷,有助于生理重建腰椎功能。
结论
新设计的非融合动态内固定DISⅠ系统既可以维持腰椎的活动性,又可以达到坚固固定的稳定性,实现了动态固定的目的;DISⅡ系统固定性质更接近坚固固定。且该系统全由新型钛合金材料制作为防止固定失败提供了条件。
|
|
|
|
1 |
毛仲轩;江建明;闫慧博;赵卫东;王凤龙;吴毅;李勇;;Coflex~(TM)和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应用对腰椎三维运动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
2 |
殷渠东,郑祖根,成茂华,沈忆新,华锦明,朱光;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生物力学实验研究[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4年04期 |
3 |
刘凯东;郜玉忠;颜明;陈崇文;杨宇;;脊柱植入物的临床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17期 |
4 |
于琦;马剑雄;马信龙;;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小关节应力变化及椎间盘退变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1年02期 |
5 |
武启军;王自立;戈朝晖;刘斌;马腾;;横连对单节段短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影响[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
6 |
林焱,池永龙,徐华梓,王向阳,黄其杉,毛方敏;四种脊柱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评价[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7 |
王辉;;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生物力学系统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26期 |
8 |
喻林;石志才;;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44期 |
9 |
毛海青;杨惠林;陈亮;朱雪松;王以进;唐天驷;;椎体后凸成形术对邻近节段的生物力学影响[J];江苏医药;2007年03期 |
10 |
崔岩;吴雪晖;许建中;;椎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08年10期 |
11 |
冯伟;靳安民;方国芳;于博;王宇;薛剑;;腰椎弹性内固定对邻近椎间盘应力影响的比较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年05期 |
12 |
夏磊;李军伟;;颈椎融合及融合后邻近节段的退行性变[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46期 |
13 |
周健;孙庚林;吴炜;许崇涛;李滨飞;王鹏林;;下颌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坚强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7年04期 |
14 |
徐红伟;何晓君;龚遂良;;腰椎人工髓核植入对上位邻近节段椎体椎间盘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2008年12期 |
15 |
孙培栋;欧阳钧;;L3/4不同运动范围对邻近运动节段的生物力学影响[J];医用生物力学;2009年S1期 |
16 |
傅小军;王殷红;徐利明;;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评价[J];浙江创伤外科;2009年03期 |
17 |
武启军;王自立;戈朝晖;马小民;刘斌;;脊柱单节段前中柱切除后不同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稳定性测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年04期 |
18 |
刘铁龙;严望军;韩雨;叶晓健;贾连顺;李家顺;袁文;;寰枢椎失稳不同缆材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
19 |
陈向东;张烽;徐舒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中后纵韧带的生物力学作用[J];江苏医药;2011年08期 |
20 |
周玉科;陈施展;姚一民;万宇;胡萍;于学军;;伤椎置钉单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11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