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纤维蛋白原基因启动子区-455G/A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背景:抗血小板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缺血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业已证明,阿司匹林通过抗血小板这一机制有效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心血管事件。但有研究显示,部分个体对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不敏感,即存在所谓的阿司匹林抵抗现象(aspirin resistance,AR)。其机制至今尚不清楚。血小板粘附、聚集过程涉及多种血液因子,它们的基因多态性有可能影响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纤维蛋白原(Fg)和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是血小板聚集的两个关键因素。Fg和GPⅡbⅢa基因是决定血小板聚集的遗传因素。国外研究证实,GPⅢa基因外显子2 PIA1/A2 多态性与血小板聚集性及AR有关;Fg含有三对多肽链(Aα,Bβ,γ)2,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但3个基因均位于第4号染色体长臂(4q23-q32)。目前已证实BβFg基因启动子区-455G/A位点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有关,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呈-455GG〈-455GA〈-455AA,但该多态性是否影响血小板聚集功能及各种抗血小板药物疗效尚不清楚。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β纤维蛋白原基因启动子区-455G/A多态性与血小板聚集功能、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效应差异性是否具有相关性,以阐明阿司匹林抵抗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同时寻求更简单、实
WP=5
用早期预测阿司匹林抵抗的方法。
方法:选取大连地区汉族健康人153名,年龄20—65岁;高血压患者175人,年龄30—70岁。健康人及高血压患者入选标准为:无感染性疾病,至少10天以上未使用阿司匹林、抵克力得、肝素、华发令、钙拮抗剂、非甾体类制剂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血小板计数〉150×109/L,但〈450×109/L。高血压患者还要符合1999年WHO/ISH制定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用PCR-RFLP方法测定所有实验对象的βFg基因启动子区-455G/A基因型,然后计算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并进行比较;健康人:采取76人空腹静脉血4.5ml完成服药前血常规、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查,其中70人完成服药后24h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查;高血压患者组:108人完成用药前血常规、纤维蛋白原及用药前、用药后24h及一周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规定阿司匹林抵抗判定标准如下:口服阿司匹林100mg/d≥7天后①ADP(10uM)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值≥用药前聚集值;② AA(10uM)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值〉用药前聚集值的30%。符合上述2条诊断为阿司匹林抵抗,仅符合其中1条诊断为阿司匹林半抵抗或半敏感。按照不同基因型分组,比较高血压患者不同基因组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比较高血压患者不同时间血小板功能变化,确定阿司匹林抵抗早期判定标准,然后比较高血压患者与健康人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
结果:大连地区健康汉族人群βFg-455G等位基因频率为0.781,-455A等位基因频率为0.219,基因型GG、GA、AA的频率分别为0.588、0.386、0.261;高血压患者与健康人相比, A等位基因频率无差异(χ2=1.1, p=0.29)。高血压患者GA+AA组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69.23%)显著高于GG组(47.82%),χ2=4.623,p=0.032。48例患者24h及一周时ADP及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均用药前水平;36例患者24h时及一周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均≥用药前水平,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均用药前水平,表现为阿司匹林半抵抗。24例患者24h AA及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均≥用药前水平,一周时只有12例达到阿司匹林完全抵抗标准,另外12例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电阻抗值仍≥用药前水平,表现为阿司匹林半抵抗。高血压患者阿司匹林
WP=6
抵抗发生率高于健康人,χ2=6.702,p=0.010。
结论:①βFg 基因启动子区-455G/A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具有相关性;②口服阿司匹林24h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可以预测阿司匹林抵抗;③大连地区汉族人群βFg 基因启动子区-455A等位基因频率与欧美国家地区白种人群无明显差异;④该基因多态性可能不是高血压病的遗传因素。
|
|
|
|
1 |
吕波,赵斌,邢永前,许志恩,李君良,陈小江;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β-148C/T基因多态性的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年04期 |
2 |
毕云天,郑敏,梁万东;PAI-1基因启动子区4G/5G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4年01期 |
3 |
孙慧,路方红,田奇,吴凡,温培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β-纤维蛋白原-455G/A基因多态性分析[J];山东医药;2003年07期 |
4 |
符俏,廖小平,蔡望伟;纤维蛋白原B_β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年11期 |
5 |
王方勇;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及其意义[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2年05期 |
6 |
孙慧,田奇;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3年02期 |
7 |
张平安,吴健民,李艳;湖北汉族人群白细胞介素18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研究[J];微循环学杂志;2005年01期 |
8 |
赵勇,孙慧,马丽媛,王建春,邵建华,刘力生;溶基质素-1基因启动子区5A/6A多态性与中国人群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年11期 |
9 |
龚五星,蔡月明,陈晖,马世广;纤维蛋白原Bβ基因启动区单核苷酸多态性及连锁不平衡分析[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3年06期 |
10 |
傅毅,倪培华,应雅韵,陆国强,宋艳艳,陈生弟;β-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与连锁不平衡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5年03期 |
11 |
邢宏运,蔡望伟,刘国勋,王政,王小英,程爽,包承鑫;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检测β纤维蛋白原-1420G/A、-993C/T多态性的研究[J];血栓与止血学;2005年01期 |
12 |
彭澍,龚五星,彭健;冠心病患者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1166C和β纤维蛋白原-455G/A双位点多态性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2年08期 |
13 |
钱进军,刘春风,赵康仁;脑梗死患者β纤维蛋白原-455G/A、-148C/T基因多态性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年02期 |
14 |
毕胜,王德生,李国霖,潘尚哈;β-纤维蛋白原基因启动子区Hae Ⅲ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关系的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3年04期 |
15 |
霍红梅,张志琳,钱建军;苏州地区健康人群β-纤维蛋白原455G/A、-148C/T基因多态性频率及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4年04期 |
16 |
杨志刚,刘国勋,李凤芹,许金城,凌光鑫;β -FgC448G/A基因多态性、Fg水平与心肌梗死发生率的关系[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17 |
赵勇,孙慧,马丽媛,王建春,邵建华,刘力生;溶基质素1基因启动子区5A/6A多态性与中国北方人群脑血栓形成发病无关[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4年06期 |
18 |
赵勇,马丽媛,刘力生;ANP基因G664A多态性与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J];高血压杂志;2001年03期 |
19 |
刘春风,钱进军,赵康仁;脑梗死患者β纤维蛋白原-455G/A和-148C/T基因多态性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年01期 |
20 |
金玮;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Ⅰ多态性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并发症[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