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破裂动脉瘤CT初步研究
【摘要】:
目的:分析颅内破裂动脉瘤的CT表现,初步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7月至2009年11月期间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头部CTA的患者115例。男46例,女69例。年龄24-79岁(56.02±10.8岁)。所有病人均经外科手术或者DSA引导下的介入治疗术证实为颅内动脉瘤。使用16层螺旋CT仪,CT扫描范围自枕骨大孔至颅顶;螺旋扫描速度:0.6s/转;层厚:0.625mm;扫描床移动速度:9.38mm/s;螺距:0.938:1;矩阵:512×512;管电压:120kV;管电流:360-400mA。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前臂静脉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90-100ml,随后注射生理盐水40-60ml;注射速率:4.0-4.5ml/s;CT扫描延迟时间:21-25s。采用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进行图像重组,对颅内动脉横断面和重组CT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CT评价内容:动脉瘤发生部位;动脉瘤最大直径和体积;动脉瘤长宽比;是否伴有子瘤;单发或者多发动脉瘤。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动脉瘤发生部位:115个破裂动脉瘤中,102个(占88.7%)位于前循环,13个(占11.3%)位于后循环。38个(38/115,33.04%)位于前交通动脉,32个(32/115,27.83%)位于后交通动脉起始部,两者合计70个(70/115,60.87%)。前者中,16个(16/38,42.11%)伴有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2、动脉瘤最大直径:2-17.5mm(6.72±3.32mm)。37个(37/115,32.17%)动脉瘤最大直径5mm,其中23个(23/37,62.16%)位于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起始部。72个(72/115,62.6 1%)动脉瘤最大直径7mm,其中43个(43/72,59.72%)位于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起始部。3、动脉瘤体积:13-2651mm3(369.65±187.74mm3)。63个(63/115,54.78%)动脉瘤体积200mm3,以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起始部最多见(39/63,61.9%),其次为颈内动脉(9/63,14.29%)。4、动脉瘤长宽比:24个(24/115,20.87%)动脉瘤的长宽比≤1.8,91个(91/115,79.13%)动脉瘤的长宽比1.8。子瘤:67个(67/115,58.26%)动脉瘤伴有子瘤。5、单或多发动脉瘤:单发者96例(96/115,83.48%);多发者19例(19/115,16.52%),破裂动脉瘤19个(A组,每例1个责任动脉瘤),其最大直径为3.6-16.4mm (7.96±3.88mm),15个(占78.95%)动脉瘤长宽比1.8,9个(占47.37%)伴有子瘤;未破裂动脉瘤23个(B组),其最大直径为2-6.5mm (3.87±1.39mm),5个(占21.74%)动脉瘤长宽比1.8,均不伴有子瘤。A组动脉瘤最大直径大于B组动脉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主要影像学特点:1、颅内破裂动脉瘤多位于前循环尤其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起始部,明显多于其他颅内血管。前交通支破裂动脉瘤伴有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接近半数。2、最大直径5mm或7mm的颅内破裂动脉瘤多位于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起始部。颅内破裂动脉瘤体积200mm3约占半数,多位于前或后交通动脉,其次为颈内动脉。3、大多数颅内破裂动脉瘤长宽比1.8,多数破裂动脉瘤伴有子瘤。4、颅内破裂动脉瘤者大多为单发,多发动脉瘤者少见。多发动脉瘤者中,破裂动脉瘤最大直径大于未破裂动脉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破裂动脉瘤长宽比1.8和伴有子瘤者多于未破裂动脉瘤。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743.3
|
|
|
|
1 |
温功碧,李俊修,陈伟;颅内动脉旁瘤的血液动力学的三维数值模拟[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
2 |
刘巍,赵继宗,王硕,李京生;颅内动脉瘤术中多普勒超声应用研究(附32例报告)[J];北京医学;2002年03期 |
3 |
戴建华,丁光宏,龚剑秋,杨新健,张晓龙;颅内动脉瘤的血液动力学二维数值模拟[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
4 |
钟鸣,谭显西,李则群,范良好,章运军;脑破裂动脉瘤早期电解可脱弹簧圈的栓塞治疗[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年03期 |
5 |
高勇安;;64排螺旋CT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优势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11期 |
6 |
王洪生;赵佩林;孙晓峰;刘洪泉;殷尚炯;吕国士;左红;王德韧;;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7年02期 |
7 |
齐巍,赵继宗,王硕,王嵘;免疫炎性反应与颅内囊性动脉瘤基质重塑的组织病理学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8 |
胡锦清,沈建康,林东,凌华威,赵卫国,成侃;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手术和栓塞中的价值[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5年02期 |
9 |
许瑞雪;刘荣耀;;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6年02期 |
10 |
马廉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规范[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4年01期 |
|
|
|
|
|
1 |
苑园;尹月;何欣;;脑分水岭梗死45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09年16期 |
2 |
许有生,许克雄,赵富金,王土兴,沈纪林,杨其根,张伟强,吴金兴;主诉无外伤史的硬膜下血肿和硬膜外血肿(附29例报告)[J];现代医用影像学;1995年03期 |
3 |
黄少敏,蒋钰;小脑出血12例临床分析[J];宜春医专学报;1995年Z1期 |
4 |
程洁敏,王小林,王建华,颜志平,周康荣,李茂全;CT片与电视透视相结合行肝穿刺活检[J];复旦学报(医学科学版);1996年05期 |
5 |
田为中,耿福儒,江韶东;垂体腺瘤CT诊断(附37例分析)[J];江苏医药;1996年11期 |
6 |
马春英,刘振寰;围产期脑损伤性智力低下患儿CT改变[J];实用医技杂志;1996年05期 |
7 |
徐华,巩若箴;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诊断与临床[J];医学影像学杂志;1996年01期 |
8 |
杨全新,杨军乐,申富坤,孙弘弘;甲状腺疾病的C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7年01期 |
9 |
沈为忠,张微微,沈婷,王锡娟;单纯疱疹性脑炎的诊治问题附4例报告[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3期 |
10 |
侯庆涛,陈瑶,崔元孝;高血压性小脑出血32例临床与CT观察[J];临沂医专学报;199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