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和激素性成人股骨头坏死的病理对照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创伤性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脂肪细胞的病理变化,以人体股骨头为标本,分析其与动物实验结果的异同,进一步明确脂肪代谢紊乱在股骨头坏死发病机理中所起的作用,为进一步阐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病机制和在病因水平防治方面为本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方法:取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髋关节置换术后切取的股骨头(40例,43个股骨头),作为研究对象,另取10例正常股骨头(意外死亡尸体)作对照。全部病人中,激素性20例23个股骨头,创伤性20例。以上标本按病因分组后采用三种方法进行病理对照研究。①病理组织学检查,HE染色,镜下观察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脂肪细胞直径、周长、面积的变化,并分别计算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的比值。②透射电镜观察骨细胞超微结构变化;观察骨细胞内脂肪滴的情况。③脂肪染色,重点显示脂肪成份的变化。
结果: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其髓内脂肪组织与造血组织比明显高于创伤性及正常者,脂肪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且骨细胞内有脂肪滴。空骨陷窝数明显增多,骨坏死不仅发生在负重区,非负重区也存在,骨髓脂肪化在各个区域都存在,有的被大量纤维组织取代,骨小梁坏死、骨折明显增多。创伤性者及另两组无脂肪组织变化。
结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骨髓脂肪细胞体积增大,数量增多,与多数动物实验结果相似,但与全身脂代谢紊乱无密切关联。而创伤性者无此变化,说明二者确与脂类代谢紊乱有关,骨髓脂肪化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早期的股骨头内压增高、局部缺血与此有关。这将有助于病理机制的确定及治疗方案的选择,为防治股骨头坏死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681.8
|
|
|
|
1 |
樊粤光,袁浩,何伟,蔡振基,何振辉;69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因调查分析[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
2 |
董天华;;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与晚期塌陷的系列研究[J];苏州医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
3 |
王新生,许振华,陈风苞,张云汉,刘保民,崔全军,康文成;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病机理的实验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1995年03期 |
4 |
贺西京,毛履真,王坤正,陈君长,李辉,金辽沙,兰斌尚,刘安庆;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与骨细胞脂肪变性的实验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1996年01期 |
5 |
刘培林,夏仁云,张士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造模的实验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1年09期 |
6 |
王坤正,王春生,雷高,高喜明,仵正杰,党效谦;股骨颈骨折延迟及不连接的股骨头病理改变与手术疗效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7年04期 |
|
|
|
|
|
1 |
吕维宝;刘安平;王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中医药治疗现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
2 |
袁牧;张阳;石士奎;杨培培;谢波;汪红梅;华元人;;介入法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20例[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
3 |
王海彬,赵咏芳,石印玉,袁浩;中药对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血管的影响[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
4 |
王海彬,何伟,刘少军,赵咏芳,袁浩,石印玉;早期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病理及超微结构[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
5 |
潘泽,邵会师,张兴志,王晓璐;复方健骨胶囊对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修复[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
6 |
李力,王甦,关桂香;股骨头缺血性坏死X线,CT与ECT分析研究[J];CT理论与应用研究;1999年04期 |
7 |
张雄军;王永志;邓志春;柏魏;阿家应;穆凤仙;;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股骨头坏死的介入治疗初探[J];大理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
8 |
杨蒙,林聪祥;带蒂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远期疗效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2004年05期 |
9 |
蔡崇旺,张怡元,林凤飞,郭伟,刘毓顺;307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病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1999年04期 |
10 |
林乔龄,李民;儿童股骨头缺血坏死病理机制研究进展[J];福建中医药;200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