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氯乙酸致HepG2细胞DNA链断裂及谷胱甘肽调节作用的研究
【摘要】:
目的:二氯乙酸(Dichloroacetic acid, DCA)是一种饮水氯化消毒副产物,它被认为对治疗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高脂蛋白血症和其他疾病也有作用。DCA在环境中残留的持久性和生物蓄积性已经引起人们对其致癌性的关注。一些研究显示,DCA对B6C3F1小鼠和Fischer344大鼠有致肝癌作用。DCA的潜在致癌机制尚不清楚。DCA是一完全致癌物。虽然动物试验显示DCA具有致癌性,但人群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有限,.以致迄今尚未就DCA对人类的致癌性做出明确的结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将二氯乙酸归为2B类致癌物质,“可能对人类致癌”即对人致癌性资料有限和对动物致癌作用资料不充分。
HepG2细胞系来源于人类肝胚细胞瘤,它的形态特征和细胞形状与肝实质细胞一致。它不仅保留了许多正常肝细胞的功能,还保留了一系列生物转化过程中的Ⅰ相和Ⅱ相酶,而这两种酶在DNA活性的致癌物中起到关键的代谢活性和解毒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DCA致DNA链断裂效应及其可能的机制,补充DCA的遗传毒性研究资料,进而为评价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提供实验室依据。
方法:以HepG2细胞作为试验系统。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试验检测细胞的DNA链断裂。为了探讨遗传毒性的可能机制,以2’,7’—二氢二氯荧光素(DCFH)法和苯二醛(OPT)分别检测细胞内ROS以及谷胱甘肽(GSH)水平,采用DL-甲硫氨酸磺酰亚胺(BSO)和N-乙酰半胱氨酸(NAC)干预法观察细胞内GSH水平对DCA所致DNA链断裂效应的影响。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0.25mM-2.0mM的DCA与HepG2细胞接触1h后,DNA链断裂的细胞形成彗星样拖尾,尾长、尾DNA含量及尾距增大,与未用DCA处理的细胞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150μM的BSO预处理HepG2细胞20h,致使细胞内GSH耗竭,可明显增强DCA对HepG2细胞的细胞毒性及对DNA的损伤,且有剂量依赖关系;采用5mM的NAC提高HepG2细胞内GSH水平,则可明显地减轻DCA引起HepG2细胞DNA链断裂效应。
结论:我们的结果提示,DCA可引起HepG2细胞的DNA链断裂。作为细胞内主要的抗氧化物的GSH对DCA在HepG2细胞引起的DNA链断裂有保护作用。
|
|
|
|
1 |
余晨;二氧化硅和石棉的遗传毒性[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0年05期 |
2 |
武爱民;于爱莲;朱长义;;原噬菌体诱导法检测灵菌素潜在致癌毒性[J];泰山医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
3 |
崔金山,张黎,陈晓冬;应用SOS显色试验监测工业废水的遗传毒性[J];癌变.畸变.突变;1991年02期 |
4 |
鲁慧;梁超轲;;氟的遗传毒性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2年06期 |
5 |
吴丽明,邱光清,陈丽娟,张锦周,庄志雄;莲须的遗传毒性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3年02期 |
6 |
王维,赵影,黄晓沐,王志强,杨志平;巢湖水有机污染物的遗传毒性及对饮用水水质的影响[J];癌变.畸变.突变;2004年06期 |
7 |
张新旺;杨建一;杜圣家;;SCGE和染色体畸变分析用于遗传毒性检测的比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
8 |
杨建一;郭红刚;马红莲;;丙烯酰胺的遗传和生殖毒性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年11期 |
9 |
王杰;陈忠林;关伟;;离子液体BMIBF_4毒理学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9年04期 |
10 |
吴永旭;孙琦;冯若波;张牧;;乳蛋白肽粉剂遗传毒性检测[J];中国公共卫生;2009年04期 |
11 |
严小莉;赵微加;赵亚红;杨宇民;;Ames实验对丝素蛋白人工神经导管遗传毒性的研究[J];交通医学;2009年05期 |
12 |
董菊;唐萌;王姝;;牛黄解毒片的遗传毒性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9年06期 |
13 |
张涛;迟晓星;于利民;姜莹;;大豆异黄酮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
14 |
李庆;杨颖;李欣;陈美芬;郑穗生;;姜黄素的急性经口毒性和遗传毒性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年07期 |
15 |
吴向东;氢醌的毒理学研究[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4年06期 |
16 |
李晓燕,高蔚,陈秀娜;饮用水中非挥发性有机物的遗传毒性及脂质过氧化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5年01期 |
17 |
曹阳,曾佳,胡维民;二甲基亚砜在λDNA重包装法中的遗传毒性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1995年04期 |
18 |
吴向东,龚梓初,郑卫东;氢醌遗传危害的研究[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1997年04期 |
19 |
吴萍,苏忆兰,张杰,林素艳;汽车尾气颗粒物的遗传毒性及其毒作用机理的研究[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0年02期 |
20 |
衡正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与人群遗传毒性监测[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