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拉霉素新组分98-23的结构确定及其产生菌的研究
【摘要】:
对黑暗链霉菌(S.tenebrarius)一变株的发酵产物进行了提取、分
离,得到纯品,经过结构鉴定,确定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尼拉霉素
的新组分:暂定名为98-23。同时测定了它的生物活性;研究了此变
株的生物学特性;并对98-23的提取工艺进行了初步探索。
参考工业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提取方法,对该变株产物进行了
粗提,再经CM-Sephadex-C-25精制,得到98-23的纯品,尔后进行了
LC/MS~n、IR、~1H-NMR、~(13)C-NMR、~1H-~1H COSY、HOHAHA、HMQC
等光谱解析,确定为氨糖类的新抗生素,化学名为
O-3-amino-6-O-(aminocarbonyl)-3-deoxy-α-D-glucopyranosyl-(1→6)-
O-[2-amino-2,3-dideoxy-α-D-glucopyranosyl-(1→4)]-2-deoxy-D-
streptamine。
通过对常见及部分临床菌的MIC初步测定和小鼠的急毒试验,证
明98-23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尤其是它的毒性很低,为500mg/kg,具
有较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对98-23产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详细考察后,发现它的发酵单
位较高,而且活性产物单一,菌种稳定。这些特点赋予了它良好的工
业化生产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又对该变株的培养、发酵条件和培养
基进行了一系列考察,确定了最适宜生长和产生抗生素的条件。
初步摸索了98-23部分提取工艺,确定了提取所用的树脂、层析
树脂吸附pH、洗脱流速及结晶工艺等等,提高了产物的收率和纯度。
鉴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发展的现状,98-23值得进一步研究。本论
文主要是完成了该研究的部分前期工作。
|
|
|
|
1 |
叶傅华,陈树玉,张美珍,常宁;薄层层析生物显迹法定量测定尼拉霉素主要组份[J];中国抗生素杂志;1989年04期 |
2 |
熊宗贵,周朝晖,刘晓辉,朱艳;尼拉霉素单组份——安普霉素高产菌株的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1997年05期 |
3 |
刘衡,熊宗贵;尼拉霉素新组分98-23的研究——分离、结构鉴别及抗菌活性[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1年02期 |
4 |
刘诗通;妥布拉霉素[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87年05期 |
5 |
陈瑜
,倪建平
,丁鼎乐;TLC法在妥布霉素中间体检测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工业;2002年01期 |
6 |
Gy.B.Kiss;廖福荣;;发酵液内妥布拉霉素的选择性定量测定[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0年02期 |
7 |
刘海滨,董桂燕,王润胜;采用混菌生检方法作妥布霉素产生菌诱变预筛选[J];中国抗生素杂志;1995年04期 |
8 |
吴章秀,王蓓蓓;抗生素83-1050B的研究 Ⅱ.抗生素83-1050B的提取分离及其组分鉴别[J];中国抗生素杂志;1986年03期 |
9 |
刘晓辉,熊宗贵,吴建梅,代军;单组分妥布霉素产生菌的选育[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
10 |
薛兴奎;卓文海;刘翠玲;成蓉;;旋光法测定硫酸安普霉素的含量[J];齐鲁药事;2006年05期 |
11 |
刘晓辉,熊宗贵;一株良好的安普霉素单组分菌株的特性[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
12 |
张怡轩,白秀峰,何建勇,王明琳;氨甲酰-妥布霉素产生菌的高产菌株筛选[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