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花注射液质量控制方法与相关成分药动学研究
【摘要】:
本研究以野菊花注射液为研究对象,采用色谱分离技术,对野菊花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了4个单体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和文献对照,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蒙花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绿原酸和咖啡酸。对分离得到的蒙花苷和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进行了体外细胞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对人肝癌HepG2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0μg·mL~(-1)的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即可明显的抑制HepG2细胞的活性,且呈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形态学方法、核荧光染色及DNA片段化分析实验证实了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诱导HepG2细胞死亡机制为诱导细胞凋亡。
建立了同时测定野菊花中绿原酸和咖啡酸含量的RP-HPLC方法,绿原酸和咖啡酸分别在1.0~20.0μg·mL~(-1)(r=0.9997)和0.053~1.1μg·mL~(-1)(r=0.9998)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分别为97.9%(RSD=2.2%)和99.2%(RSD=2.5%);同时测定了野菊花注射液中绿原酸和咖啡酸的含量,绿原酸和咖啡酸的回收率分别为101.4%(RSD=1.5%)和99.4%(RSD=2.6%)。建立了同时测定野菊花中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和蒙花苷的RP-HPLC方法,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和蒙花苷分别在0.2~4.2μg·mL~(-1)(r=0.9998)和2.1~41.2μg·mL~(-1)(r=0.9998)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分别为98.6%(RSD=1.8%)和99.4%(RSD=1.7%);同时测定了野菊花注射液中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和蒙花苷的含量,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和蒙花苷的回收率分别为99.3%(RSD=1.5%)和99.9%(RSD=1.3%)。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野菊花中的挥发油进行分析,分离出56个组分,初步鉴定出34个化合物。以17批野菊花药材为样品建立了HPLC指纹图谱,得到共有峰24个,指认了其中5个。以13批野菊花注射液为样品建立了野菊花注射液的HPLC指纹图谱,得到共有峰16个,指认了其中4个。并考察了原药材、中间体和注射液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中间体和注射液与原药材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建立了同时测定Beagle犬血浆中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和蒙花苷的HPLC方法,以芦丁为内标,血浆经乙腈沉淀蛋白后进样分析,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和蒙花苷分别在3.9~1560ng·mL~(-1)(r=0.9928)和3.4~1373ng·mL~(-1)(r=0.994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2.6%和74.2%。同时进行了野菊花注射液在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Beagle犬肌肉注射野菊花注射液后(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99.3μg/kg,蒙花苷173.2μg/kg),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在0.37h达峰,峰浓度C_(max)为61.75ng·mL~(-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_(0-∞)值为79.30ng·h·mL~(-1),体内消除速率常数Ke和生物半衰期T_(1/2)分别为1.02h~(-1)和1.12h。蒙花苷在0.42h达峰,峰浓度C_(max)为134.9ng·mL~(-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_(0-∞)值为188.9ng·h·mL~(-1),体内消除速率常数Ke和生物半衰期T_(1/2)分别为0.67h~(-1)和1.08h。
优化了测定Beagle犬血浆中蒙花苷的HPLC方法,以大豆苷元为内标,血浆经乙腈沉淀蛋白后进样分析,蒙花苷在6.4~2575ng·mL~(-1)(r=0.9966)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77.0%。同时进行了蒙花苷单体和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单体在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Beagle犬肌肉注射蒙花苷后(177.7μg/kg),在0.70h达峰,峰浓度C_(max)为37.87ng·mL~(-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_(0-∞)值为65.74ng·h·mL~(-1),体内消除速率常数Ke和生物半衰期T_(1/2)分别为0.51h~(-1)和1.44h。Beagle犬静脉注射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后(95.5μg/kg),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_(0-∞)值为22.61ng·h·mL~(-1),体内消除速率常数Ke和生物半衰期T_(1/2)分别为1.66h~(-1)和0.48h。
建立了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和蒙花苷的HPLC方法,以芦丁为内标,血浆经乙腈沉淀蛋白后进样分析,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和蒙花苷分别在22.8~4560ng·mL~(-1)(r=0.9969)和20.8~4160ng·mL~(-1)(r=0.9970)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0.7%和66.6%。同时进行了野菊花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大鼠肌肉注射野菊花注射液后(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0.271μg/g,蒙花苷0.632μg/g),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在0.14h达峰,峰浓度C_(max)为98.8ng·mL~(-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_(0-∞)值为194.0ng·h·mL~(-1),体内消除速率常数Ke和生物半衰期T_(1/2)分别为0.43h~(-1)和1.74h。蒙花苷在0.13h达峰,峰浓度C_(max)为323.5ng·mL~(-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_(0-∞)值为553.1ng·h·mL~(-1),体内消除速率常数Ke和生物半衰期T_(1/2)分别为0.57h~(-1)和1.27h。
优化了测定大鼠血浆中蒙花苷含量的HPLC方法,以大豆苷元为内标,血浆经乙腈沉淀蛋白后进样分析,蒙花苷在20.8~4160ng·mL~(-1)(r=0.9935)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67.7%。同时进行了蒙花苷和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大鼠肌肉注射蒙花苷后(0.713μg/g),在0.30h达峰,峰浓度C_(max)为394.1ng·mL~(-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_(0-∞)值为683.8ng·h·mL~(-1),体内消除速率常数Ke和生物半衰期T_(1/2)分别为0.86h~(-1)和1.09h。大鼠静脉注射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后(0.297μg/g),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_(0-∞)值为79.21ng·h·mL~(-1),体内消除速率常数Ke和生物半衰期T_(1/2)分别为1.82h~(-1)和0.54h。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野菊花注射液中其他共存成分能有效地促进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和蒙花苷在Beagle犬和大鼠体内的吸收,延长药物的生物半衰期,增加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从而更好地发挥药效。揭示野菊花注射液给药比相应单体给药效果更好,进而从药动学角度证明了中药组成各化学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药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286;R285
|
|
|
|
1 |
揭新明,侯霞;菊花微量及宏量元素分析[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997年06期 |
2 |
林春蕊;野菊花总黄酮的含量测定[J];广西植物;2002年05期 |
3 |
黄云腾;DC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及其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4年02期 |
4 |
周欣,莫彬彬;野菊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质谱分析[J];华西药学杂志;2001年05期 |
5 |
高致明,喜进安,宋鸿雁;野菊挥发油成分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
6 |
王小梅,李英霞,彭广芳;野菊花挥发油抑菌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1996年09期 |
7 |
谭晓杰,贾英,陈晓辉,毕开顺;RP-HPLC法测定野菊花中蒙花苷含量[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
8 |
王志刚,任爱农,许立,孙晓进,华兴邦;野菊花抗炎和免疫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0年02期 |
9 |
严亦慈,娄小娥,蒋惠娣;野菊花水提液抗氧化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999年06期 |
10 |
魏伟,丁长海,沈玉先,葛志东,徐叔云;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体外抑制模型的探讨[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5年02期 |
|
|
|
|
|
1 |
张静;单保恩;刘刚叁;赵学涛;陈书红;;香加皮提取物抗肿瘤活性的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6年02期 |
2 |
陈晓杰;薛乐勋;杨胜利;;皂荚提取物对人食管鳞癌细胞EC9706的生长抑制作用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8年04期 |
3 |
张化东,傅蕙英;PCR技术在肿瘤检测及治疗中的应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
4 |
潘婕;高振珅;;红曲霉提取姜黄素影响因子的设定研究[J];安徽化工;2012年02期 |
5 |
黄树林;黄连解毒汤加味治疗烧伤回吸期毒血症21例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年05期 |
6 |
黄正光;自制止血胶囊配合西医常规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26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年05期 |
7 |
蔡红娇,张晓琴,涂晋文,谭荣益,林炳辉,王奇,赖世隆;体外培育牛黄与天然牛黄的2种安宫牛黄丸治疗中风疗效与安全性比较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5期 |
8 |
刘先华,孟楣;前列通胶囊的薄层色谱鉴别[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5期 |
9 |
杨士明,李希,谢守德,张嵩;黄芩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1期 |
10 |
程仁云;某县级医院2002-2004年抗感染药物用药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5期 |
|
|
|
|
|
1 |
何云庆,李荣芷,沈莉;野菊花黄酮化合物的分离鉴定[J];北京医学院学报;1982年03期 |
2 |
揭新明,侯霞;菊花微量及宏量元素分析[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997年06期 |
3 |
王军文,杨志波,向亚萍指导欧阳恒;菊藻丸体外对癌细胞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4 |
杨俊林,沈恂;生物系统中活泼中间体与脂质过氧化[J];化学通报;1997年06期 |
5 |
谭允育,康娟娟,王娟娟;沙参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
6 |
高致明,喜进安,宋鸿雁;野菊挥发油成分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
7 |
刘国应;;野菊花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1990年06期 |
8 |
王小梅,李英霞,彭广芳;野菊花挥发油抑菌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1996年09期 |
9 |
邹国林;桂兴芬;钟晓凌;朱汝璠;;一种SOD的测活方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的改进[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86年04期 |
10 |
贾之慎,邬建敏,唐孟成;比色法测定Fenton反应产生的羟自由基[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