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夸克极限下激发态B介子光锥分布振幅的相关研究
【摘要】:基于SU(3)c(?)SU(2)L(?)U(1)Y定域规范对称性建立起来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是目前描述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标准理论。标准模型自建立以来已经被大量的精确实验所检验,能很好的描述强、弱和电磁三种基本相互作用。尽管如此,标准模型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自由参数太多、预言的Higgs粒子还没有找到、不同费米子之间质量差别很大、不能将引力纳入进来等。所有这些都表明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只是一种更为基本的理论在低能下的近似,在标准模型之外应该有新物理存在。对强子过程进行精确的研究是寻找新物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B介子非轻衰变物理内容丰富,是检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确定标准模型的基本参数及寻找新物理的重要场所。利用重夸克展开及各种因子化方法,人们可以对这类衰变进行系统的计算。在因子化方法中,衰变过程的非微扰效应是由跃迁形状因子和介子的光锥分布振幅来描述的。目前人们已经利用组分夸克模型、求和规则等方法对跃迁形状因子和轻介子光锥分布振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而对于重介子光锥分布振幅,人们则研究的比较少。
乔从丰等人利用运动方程和重夸克有效理论模型无关的定出了基态B介子(1S0)2粒子夸克-反夸克光锥分布振幅。本文主要是利用这一方法进一步对激发态B介子,包括矢量介子B*(3S1)、轴矢量介子B1(1P1、3P1混合)及标量态B介子(3P0)的光锥分布振幅进行研究。在重夸克展开的领头阶计算了激发态B介子,包括矢量介子B*(3S1)、轴矢量介子B1(1P1、3P1混合)及标量态B介子(3P0)的光锥分布振幅。利用运动方程以及重夸克对称性的限制,得到了2粒子和3粒子分布振幅的严格关系。对于矢量介子B*,分布振幅关系不变;但对于轴矢量介子B1和标量态B介子,给出了新的结果。对这些新的振幅关系进行求解,进一步模型无关的确定了B1和标量态B介子夸克-反夸克分布振幅的表达式。与基态B介子情况类似,最低扭度的分布振幅中也有来自多粒子态的贡献。
|
|
|
|
1 |
曾定方,苏剑,马伯强;π~±介子上康普顿散射过程的重新计算[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3年02期 |
2 |
周明震,吴兴华,黄涛;B→π跃迁形状因子中扭度为3的分布振幅(英文)[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4年09期 |
3 |
杨悦玲;;关于双重味介子分布振幅的讨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
4 |
苏剑,马伯强;虚Compton散射中微扰QCD的可应用性分析[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4年02期 |
5 |
倪光炯;介子态的对振动模型[J];物理学报;1976年04期 |
6 |
王新年;项晓东;黄涛;;介子波函数中非微扰效应的一个讨论[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7年04期 |
7 |
陈相君,张卫宁,王为;高温下夸克场真空图中的红外发散[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9年03期 |
8 |
胡佐文,焦善庆;在Y'-C_3表示中重子及介子的质量谱[J];益阳师专学报;1998年05期 |
9 |
倪光炯;陈苏卿;;夸克的准粒子模型和介子态的相变[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0年04期 |
10 |
倪光炯;介子态的对振动模型[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6年02期 |
11 |
安瑛,张鉴祖;自由费米子—反费米子体系的0~(++)、1~(++)、1~(+-)态的Bethe—Salpeter振幅[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4期 |
12 |
高道国;;用孤粒子袋模型计算强子的静态物理性质[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9年01期 |
13 |
何汉新;卓益忠;萨本豪;;QCD微扰理论和原子核(2)核子-介子耦合顶点的结构[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2年02期 |
14 |
王勤谋;;关于SU_L(2)×SU_R(2)×U(1)模型中的Cabibbo角和夸克质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1期 |
15 |
郑波;;可解的1+1维格点U(1)规范模型与费米子加倍问题[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0年04期 |
16 |
朱伟;陆继宗;张民生;殷鹏程;;φ~4型强子“橡皮袋”模型(Ⅰ)——理论[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79年01期 |
17 |
崔云龙;邱锡钧;;低温核物质的性质与可能的夸克机制[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0年06期 |
18 |
吴济民;对介子态和非q态的认识[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9年02期 |
19 |
李新强,鲁公儒,杨亚东;QCD因子化方法下两体非轻无粲_s→VV衰变[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4年12期 |
20 |
黄涛;强子波函数和微扰量子色动力学[J];物理学进展;198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