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卧龙红色风化壳石英颗粒表面形态和粒度分布特征初步研究
【摘要】:本文选取了庄河曹家卧龙红色风化壳为研究对象。使用SEM扫描电镜观测了红色风化壳中石英砂的磨圆度及表面形态特征,分析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组合及伴随关系,结合了风化壳粒度参数及化学蚀变量,解译沉积物发育环境,并还原环境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曹家卧龙剖面风化壳红土及下伏棕黄土中的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相似度很高,二者磨圆度差,都以次棱角状为主。整体上红土中石英砂化学作用改造程度高于棕黄土中石英颗粒。两者石英砂表面皆以低突起为主,粘结颗粒普遍出现。(2)曹家卧龙风化壳中粘粒所占比例在1.27%-12.31%之间,平均含量为3.18%,粉粘比范围在9.28-24.29之间,平均粉粘比15.46。剖面从上到下,粉粘比数值变化频繁,说明红色风化壳发育过程中气候出现波动。曹家卧龙风化壳中值粒径为2.84φ-5.8φ,平均粒度介于3.17-5.83φ之间。风化壳频率曲线形态为多峰且不对称,偏度呈现正偏态,众数峰为粗粒峰,具备河流沉积物特征。观测到4-7个峰态,表明成土母岩的强烈不均一。粒度参数散点图显示,风化壳红土及下伏棕黄土源于下伏基岩原地风化。(3)辽东半岛四个剖面发育程度为:石槽剖面红色风化壳城山头剖面红色风化壳七顶山红色风化壳曹家卧龙剖面红色风化壳。辽东半岛风化壳总体上表现出自西向东风化程度逐渐增加,向东延伸至庄河风化程度再降低。(4)曹家卧龙剖面红色风化壳CIA值在82.33-92.53之间,平均值为88.44,处于高等化学风化状态,形成环境具有温度高湿度大的特征。CIA值总体上表现随深度变化表现出波动性,说明风化壳风化强度有所变化,进而证明了其所处环境的气候波动性。根据CIA值变化趋势,将曹家卧龙风化壳划分为五个阶段。其变化分别为升高-降低-升高-降低-升高。风化壳中石英砂表面发育化学成因特征也表现出和CIA相关的变化趋势,两者变化共同指示了曹家卧龙风化壳形成时期的环境变化,即:湿热-暖湿-湿热-暖湿-湿热。
|
|
|
|
1 |
王祥珍,吴时国,李传荣,陈虹勋,罗又郎;南极普里兹湾柱样中石英颗粒的表面结构[J];极地研究;1997年02期 |
2 |
刘超;;封面照片:四川省雪隆囊地区溃坝沉积物 扫描电镜下石英颗粒外形[J];山地学报;2017年03期 |
3 |
夏应菲,杨浩;安徽宣城第四纪红土剖面石英颗粒扫描电镜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
4 |
陈秀英,李萍,李从先;我国南北方海岸风成砂丘石英颗粒表面结构的对比研究[J];海洋科学;1987年05期 |
5 |
张瑾;李德成;张甘霖;李辉信;;热带地区玄武岩发育时间序列土壤中石英颗粒微形态特征[J];土壤;2012年01期 |
6 |
尹集祥,闻传芬;珠峰地区晚石炭世冰海相杂砾岩石英颗粒表面结构[J];地质科学;1982年03期 |
7 |
周虎;李保国;吕贻忠;郑金玉;刘武仁;;土壤薄片中石英颗粒分布的分形特征[J];土壤;2010年02期 |
8 |
张素新,李振锋;广东某地石英颗粒表面特征与沉积环境[J];电子显微学报;2000年04期 |
9 |
夏应菲,杨浩;中国南方红土中石英颗粒的E’心寿命[J];土壤学报;1999年01期 |
10 |
范庆斌;叶玮;陈渠;;江西南昌横岗“砂山”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J];干旱区地理;2014年06期 |
11 |
Y.Kanaori,K.Miyakoshi,T.Kakuta ,Y.Stake;从断层泥石英颗粒表面结构来判定断层的活动[J];湖南地质;2000年04期 |
12 |
赵建峰;闵凡飞;刘令云;陈军;刘春福;;金属离子对微细石英颗粒沉降特性的影响规律[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1期 |
13 |
侯圣山;灵台剖面石英颗粒表面形态初步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01期 |
14 |
赵亚军;杨立辉;张硕;董有进;;铜陵红土石英颗粒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20年05期 |
15 |
缪昕;石英颗粒表面“V”形撞击坑与化学溶蚀坑的鉴别[J];地质科学;1981年03期 |
16 |
王永焱,滕志宏,岳乐平;黄土中石英颗粒表面结构与中国黄土的成因[J];地理学报;1982年01期 |
17 |
陈丽蓉,董太禄,黄求获,申顺喜,徐文强;闽南-台湾浅滩陆架沉积砂中石英颗粒表面的微结构[J];沉积学报;1985年03期 |
18 |
吴正;我国内陆沙漠与海岸沙丘石英颗粒表面结构的对比研究[J];中国沙漠;1995年03期 |
19 |
屈建军,张伟民,戴枫年,王远萍,康国定,孙波;鸣沙石英颗粒表面结构及其声学意义[J];科学通报;1995年12期 |
20 |
赵建峰;刘令云;陈军;刘春福;;季铵盐作用下微细石英颗粒聚团沉降试验研究[J];洁净煤技术;201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