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线粒体DNA序列分析辽东湾斑海豹的种群遗传结构
【摘要】:斑海豹(Phoca Largha)又称西太平洋斑海豹,属食肉目(Carnivora)、犬形亚目(Caniformia)、海豹科(Phocidae)、斑海豹属(Phoca),是唯一能在我国海域繁殖的鳍足类动物,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渤海辽东湾是全球斑海豹8个繁殖区之一。
本文利用线粒DNA序列对辽东湾斑海豹的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定了渤海辽东湾斑海豹15个个体线粒体的一段从ND3到ND4基因长度为625bp的DNA序列。得到的15个序列间,只有ND4L基因中有一个位点发生C/T碱基转换。与GenBank中的斑海豹序列比较,tRNA-ARG基因序列完全一致,而ND4L基因序列则有两处发生转换。利用从GenBank中下载的22个海豹科动物的ND4L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海豹科动物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两大类群,斑海豹与港海豹为北半球种类,亲缘关系最近。从46个辽东湾斑海豹线粒体DNA控制区和苏氨酸及脯氨酸tRNA基因717bp片段的测序,得到17个单倍型。将已发表的代表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斑海豹的mtDNA相关序列的15个单倍型,与本研究获得的辽东湾斑海豹mtDNA单倍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并用斑海豹作为外组。与港海豹相比,所有辽东湾斑海豹17个单倍型在控制区序列中都有2处缺失,可以作为种间的分子标记。与日本海和鄂霍茨克海斑海豹相比,辽东湾斑海豹线粒体DNA的16296位点有1个碱基的插入,这个插入可以区分这几个海区斑海豹种群。辽东湾斑海豹单倍型多样性(0.006)远远低于日本海(0.020)和鄂霍茨克海斑海豹(0.022),表明辽东湾斑海豹遗传结构趋于简单化,基因型相对比较单一,可能曾经发生过遗传瓶颈作用。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辽东湾斑海豹是一个独立的种群,且没有与日本海及鄂霍茨克海斑海豹发生种群间遗传交流。
利用已测得的辽东湾斑海豹的ND4L基因和控制区片段序列,对未知的相关个体进行鉴定,验证了应用mtDNA序列对斑海豹或相关类动物标本进行种类鉴别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