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中的量子相变
【摘要】:本文给出了原子核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在SU(3)基底下的数值计算程序及程序设计思路。运用该程序分析了模型的consistent-Q哈密顿量在整个参数空间的变化行为,讨论了模型的一般变化规律和某些特殊情况。分析了控制参量变化时模型的量子相变行为,并以Pt同位素为例进行了数值计算和分析。
|
|
|
|
1 |
周孝谦;;相互作用玻色子之间的有效作用[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2年02期 |
2 |
龙桂鲁;孙洪洲;;质子-中子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的计算程序NPBOS的群链检验[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9年09期 |
3 |
符力平,张庆营;~(46)Ti、~(54)Cr核的E2跃迁几率的研究[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
4 |
杨泽森;;d-玻色子体系波函数的SU_2SU_2基、物理基与无迹玻色子算符(Ⅲ)[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3年04期 |
5 |
赵玉民;顾金南;;IBM-Ⅱ中的有效玻色子数[J];中国物理C;1992年10期 |
6 |
吴华川;;负宇称转动态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2年05期 |
7 |
狄尧民;;振动核区的g玻色子自由度[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1年07期 |
8 |
刘玉鑫,孙洪洲,赵恩广;超形变态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9 |
潘武明,刘庸,桑建平,张卫;sdd′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及对原子核~(152,154)Sm的应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10 |
杨泽森;刘庸;田晓岑;;在对力、四极对力及四极力下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的Dyson表示[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2年04期 |
11 |
刘庸;田晓岑;杨泽森;;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的Dyson表示与(满壳)~(50)(d_(5/2)g_(7/2)s_(1/2)d_(3/2)h_(11/2))~(12)中子组态集体能谱的微观计算[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3年06期 |
12 |
桑建平,刘庸;ΔN=1直和空间的■截断[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1期 |
13 |
王玉成,韩飞;一种研究微观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的新途径[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
14 |
但汉久,桑建平,刘庸;非轴对称转子的IBM-2描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4期 |
15 |
桑建平;;s'玻色子与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中的S-D截断[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2年05期 |
16 |
桑建平,但汉久;核结构研究中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J];咸宁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
17 |
吴华川;荣钟麟;王振;;1/N展开技术与sdg IBM的非SU(3)内禀态[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1年03期 |
18 |
戴子高;傅德基;梁世东;徐躬耦;;巨偶极共振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的连续变量表示解[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1年06期 |
19 |
朱培豫;曹雨芳;吴佑实;;相互作用玻色子-费米子模型的Spin(6)的极限[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5年02期 |
20 |
廖继志;;s.d.g IBM对偶钛核的应用[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