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秃顶子北坡植物群落类型及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研究
【摘要】:
以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峰——老秃顶子北坡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样方调查法,沿山体海拔梯度共设置9个调查样地,对老秃顶子北坡植物群落类型及特征、草本层植物物种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格局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了如下重要结论:
1.老秃顶子北坡植物种类组成及植物群落类型
在老秃顶子北坡9个调查样地中,共记录到乔木层植物27种,灌木层植物32种,草本层植物102种。其中102种草本植物隶属于34科81属。草本植物中伞形科、唇形科、百合科、菊科、莎草科植物为常见科。从草本植物物种生活型组成看,多年生草本植物占据绝对优势(96%,98种),而一年生草本植物(4%,4种)相对很少,仅在海拔967m以下的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内呈零星分布。
老秃顶子北坡因具有特殊的地理条件而呈现出完整而清晰的植被垂直带谱,沿海拔梯度由下而上依次分布有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云冷杉暗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岳桦林带、中山灌丛带和中山草甸带。
2.老秃顶子北坡草本层物种多样性随海拔梯度变化格局
①草本层物种丰富度随海拔梯度变化格局
老秃顶子北坡植物群落中草本层物种丰富度的垂直梯度变化比较复杂,总体上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并且在中海拔高度上,即海拔1067m的暗针叶林和1167m的针阔混交林处谷、峰值连续出现,物种数分别为6种和38种。
②草本层α多样性随海拔梯度变化格局
老秃顶子北坡植物群落中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前者在数值上起伏较大,后者略平缓,两指数分布范围分别为1.026-2.655和0.607-0.911之间,最大峰值分别出现在海拔1367m和1317m处,最小值则同时出现在海拔1067m的暗针叶林。种间相遇概率指数的变化趋势与物种丰富度相似,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的地段与Simpson指数相同,数值分别为0.894和0.291。两个均匀度指数Jsw和Jsp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波动分布规律,最大峰值分别出现在海拔767m和1317m,指数值为0.955和0.980,最小值同时在海拔967m的针阔混交林出现,分别为0.889和0.904。
③草本层β多样性随海拔梯度变化格局
老秃顶子北坡植物群落中草本层Whittacker指数的最大值出现在物种丰富度最低的暗针叶林带,达到了37.44,最小值出现在山顶。Cody指数的第一个峰值出现在海拔767~867m间,表明了落叶阔叶林向针阔混交林的过渡,第二个峰值出现在1167~1267m之间,表明了针阔混交林向岳桦林的过渡。Jaccard指数和Sorenson指数以及数量属性数据类型中的Bray-Curtis指数和Morisita-Horn指数都是反映群落相似性的指数,它们的第一个峰值都出现在867~967m的针阔混交林内,前三者的第二个峰值出现在1267~1317m之间,Morisita-Horn指数则是在1167~1267m之间。两种属性指数的变化趋势都较直观地反映了老秃顶子北坡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的差异。
|
|
|
|
1 |
宫田逸夫
,周瑞昌;次生林乔木层植被结构对草本层发育的影响[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85年S1期 |
2 |
王中磊,刘兴剑,郝日明;紫金山含明党参早春草本层的群落学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0年02期 |
3 |
茹文明,张金屯,毕润成,张峰,张桂萍;山西霍山森林群落林下物种多样性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5年10期 |
4 |
巩劼;陆林;晋秀龙;南伟;邢慧敏;;黄山风景区旅游干扰对植物群落草本层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9年04期 |
5 |
倪健;赤松稀疏幼林下灌木和草木层地上生物量的初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
6 |
贺山峰;蒋德明;李晓兰;阿拉木萨;;小叶锦鸡儿固沙群落草本种群重要值与生态位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10期 |
7 |
范玉龙;胡楠;丁圣彦;翟元杰;柳静;廖秉华;卢训令;;伏牛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草本植物功能群的分类[J];生态学报;2008年07期 |
8 |
王杰,王升忠;长白山区泥炭沼泽植物多样性研究[J];湿地科学;2005年02期 |
9 |
张桂娟;张金龙;李淑贤;于新友;周国娜;高宝嘉;;承德县人工油松林林下草本植物种间关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07期 |
10 |
吴大千;杜宁;王炜;翟雯;王玉芳;王仁卿;张治国;;昆嵛山森林群落下灌草层结构与多样性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07年01期 |
11 |
胡海清;孙龙;;1980—1999年大兴安岭灌木、草本和地被物林火碳释放估算[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12期 |
12 |
王孟本;河北杨林的生物量[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1期 |
13 |
任学敏;杨改河;王得祥;秦晓威;刘振学;赵双喜;白宇;;太白山几类植物群落灌木及草本层的最小取样面积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1年05期 |
14 |
贺金生,陈伟烈,李凌浩;中国中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主要类型的群落多样性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1998年04期 |
15 |
陈同慧,吴千红,胡嘉琪,周纪纶;西天目山植被和昆虫群落间生态关系的数量分析[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4期 |
16 |
金则新;浙江天台山七子花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9年02期 |
17 |
张文辉,卢涛,马克明,周建云,刘世梁;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植物群落分布的环境与空间因素分析[J];生态学报;2004年03期 |
18 |
陈灵芝,任继凯,鲍显诚,陈清朗,胡肄慧,缪有贵,李扬;北京西山(卧佛寺附近)人工油松林群落学特性及生物量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84年03期 |
19 |
冯宗炜,陈楚莹,王开平,张家武,曾士余,赵吉录,邓仕坚;亚热带杉木纯林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的积累、分配和循环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85年04期 |
20 |
岳明,周虹霞;太白山北坡落叶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特征[J];云南植物研究;199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