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研究
【摘要】:心理弹性是个体遭遇逆境、挫折等消极生活事件时能够进行正常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和能够进行良好适应的内在心理过程。其实质是一系列保护性因素在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后所达到的良好结果。心理弹性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个体面对消极生活事件时是否能够进行良好的调节并适应。同时,在经历消极生活事件的过程中,是否能够把危险因素降到最低,心理控制源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根据心理弹性的内部与外部保护性因素,在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心理弹性问卷,选取了761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对其心理弹性和心理控制源的基本状况进行了分析,并考察了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结构由情绪稳定性、生活风格、人际关系、家人支持和朋友支持五个因子构成,解释心理弹性的总变异量为57.556%,且问卷的实证模型与理论构想拟合较好,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测量大学生心理弹性的有效工具。
(2)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研究结果显示,年级在心理弹性的朋友支持维度上主效应显著,且年级与专业类别在朋友支持维度上有交互作用。
在控制年级因素后,研究结果表明大三、大四两个年级的医学类大学生与非医学类大学生在该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一、二年级差异不显著。
在控制专业类别因素后,医学专业大学生与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均存在年级差异。对于医学专业大学生而言,二年级与四年级、三年级与四年级、三年级与五年级的学生在朋友支持维度上差异显著,;对于非医学类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一年级与二年级,一年级与四年级的大学生在该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3)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各因子的得分均低于大学生常模,且在内控性维度上与常模有显著差异。比较各维度的得分,本研究中的大学生被试在内控性(I)因子得分较有势力的他人(P)和机遇因子(C)的得分高。
(4)大学生心理弹性各维度及总分与心理控制源内控性(I)维度呈正相关,与有势力他人(P)及机遇(C)两个维度呈负相关;心理控制源的内控性(I)维度对心理弹性有正向的预测作用,有势力他人(P)及机遇(C)两个维度对心理弹性有负向的预测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44.2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44.2
【引证文献】 | ||
|
|||||
|
|
|||||||||||||||
|
【参考文献】 | ||
|
|||||||||||||||||||||
|
|
|||||||||||||||||||||
|
【共引文献】 | ||
|
|||||||||||||||||||||
|
|
|||||||||||||
|
|
|||||||||||||||||||||
|
|
|||||||||||||||||||||
|
【同被引文献】 | ||
|
|||||||||||||||||||||
|
|
|||||
|
|
|||||||||||||||
|
|
|||||||||||||||||||||
|
【二级引证文献】 | ||
|
|||||||
|
|
|||||
|
|
|||||||||
|
【二级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