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残疾儿童康复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残疾儿童是指在生理功能、心理和精神状态方面存在缺陷,丧失部分或全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14岁以下儿童。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统计,我国0—14岁的残疾人口为386.78万人。残疾儿童在医疗、康复等方面存在极大的需求,通过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以提升其基本功能的恢复,对残疾儿童成长及其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残疾儿童康复事业,其中民政部先后为残疾孤儿实施了“明天计划”、“蓝天计划”等项目,由此一部分残疾孤儿获得了及时康复训练的机会,但是,现阶段残疾儿童康复需求仍然逐年增大,尤其是正常家庭中的残疾儿童在康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亟待完善与发展。
本文以生活在原家庭中的残疾儿童为对象,以济宁市为例,从残疾儿童家庭康复需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状况以及康复机构现状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包括残疾儿童及其家庭在获得康复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康复救助方面以及康复机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康复救助方面应提标扩容,通过建立残疾儿童福利津贴等方式加大对残疾儿童家庭的经济补助,同时应提高康复机构的供给能力,尤其是要发挥社区基层康复的作用,一方面满足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另一方面提高残疾儿童康复认知,疏解家长心理压力。通过完善康复救助政策、提高康复供给能力,重视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心理等方面需求来促进该市残疾儿童康复事业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