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儒家“敬”思想的新时代学校德育价值实现路径研究
【摘要】:儒家“敬”思想的发展历史悠久,在儒家德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浓厚的道德意蕴,注重人内心的德性涵养,是促进人道德修养的重要工夫论。而当代德育在发展中,受功利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对人的德性培养有所缺失。所以借鉴儒家“敬”思想,古为今用,思索儒家“敬”思想之于新时代下德育发展的价值,以促进德育对人意义世界的指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在分析儒家“敬”思想的基础上,集中探讨儒家“敬”思想在事实性德育中的缺失,从而进行其学校德育价值路径的建构。第一章主要阐释儒家“敬”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论述了其发展的五个重要时期,为儒家“敬”思想的产生做基础的殷周时期、先秦时期、西汉时期、宋明时期及清末至今时期,分析并总结儒家“敬”在历史发展中其起到的价值,着重考量其德育价值。第二章论述了儒家“敬”思想的内涵、特征,基于历史演进历程而梳理出儒家“敬”思想的内涵,包括“敬天敬道”、“敬有所畏”、“思敬执敬”和“主敬居敬”四大内涵,“敬”在对道德主体的价值指引、道德情感启示与道德行动引导等各方面得到了展示。三大特征为内在与外在的统一、情感与理性的协调、个体与群体的和谐。第三部分论证儒家“敬”思想在新时代的合理性辩护,基于新时代德育的价值诉求,考量儒家“敬”思想代表的德育价值,及对当代德育价值发展的合理性。第四章阐明儒家“敬”思想的事实性德育缺失的表征,包括敬畏价值的缺失、德育实施的低效化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不足,事实性德育失“敬”现象已然存在。第五章分析其失“敬”原因,指向工具理性价值对德育的“主导”、德育价值取向的“跑偏”和个体道德价值判断标准的误区三方面。第六章即建构新时代儒家“敬”思想学校德育价值的实现路径,从营造敬畏价值成长的社会氛围、人文化价值取向下学校德育的改进和个体自我道德修养的加强三方面进行。新时代是我国发展的新阶段,文化自信是其追求,而儒家“敬”思想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唯有取其精华,实现继承性发展,才能在新时代下促进德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