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摘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吉林省的实证研究
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越来越受世人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的经济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截止2009年年末,中国的GDP总量已达4.91万亿美元,但是仍比日本人的5.07万亿美元低一点,屈居世界GDP排行榜第三名,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尤其是经历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依然以8%左右的水平傲然自居,自此,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关注程度更加加深,中国的发展越来越不容忽视,甚至有经济学家预言,中国的GDP总量将在不久的将来超越日本,稳居世界GDP排名榜的第二名。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中国2009年的人均GDP只有3678美元,位居世界人均GDP排名榜百名左右。2010年的中国经济在国内外复杂的情况下依旧保持较好的发展趋势,全年实现GDP总量达5.879万亿美元,位居世界GDP排行第二名,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人均GDP位居世界人均GDP排名榜百名左右,其发展速度依然较慢,截至年末中国人均GDP只有日本人均GDP的十分之一,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致使中国的经济水平仍然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因此经济增长成为发展中国的当务之急。1979年,邓小平带领中国踏入中国改革开放的行程,中国的经济较前有了较大的突破,尤其是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正式的股票市场成立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更为突飞猛进。2003年9月,中国国务院提出关注东北老工业基地,自此,东北经济的发展逐渐提上了日程,而吉林省作为中国东北的重要省份,吉林省的经济增长亦不可忽视,因此,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吉林省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吉林省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以及中长期贷款市场对吉林省经济增长的作用,从而找出促进吉林省经济增长的部分加以发展,改善阻碍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部分。
本着研究吉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目的,本文将在第1章主要对吉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现状进行简单的描述,了解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并在此给出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目的,之后将对本论文的结构安排进行简单的综述。
本文第2章的内容主要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文献综述。首先对国外的金融发展理论进行简单的总结,在总结过程中,根据时间发展顺序,将国外文献综述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金融结构论、金融抑制论以及金融深化论;其次,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金融发展理论,该阶段的代表主要是内生增长理论;最后,总结了21世纪初以后的金融发展理论,该阶段的主要代表是新制度金融发展理论,该理论主要将法律等因素纳入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之后,本章总结了一些国内学者有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研究的文献,并按时间先后顺序将其进行罗列。
第3章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围绕着我们进行本论文研究的意义而设,在本章节中,我们首先对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的经济现状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在这里我们主要采用各个省份的人均GDP来对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然后又选取了九个指标来分析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现状,这九个指标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深度、证券化率、吉林省资本市场筹资能力、金融机构贷款规模、中长期贷款市场规模、开户总数以及债券交易额,最后本章节将对吉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现状进行简单的总结。
第4章的研究内容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它主要是对吉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吉林省1993~2009年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数据,采用C-D函数和AK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进而了解吉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进行实证检验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股票筹资额、中长期贷款额以及制度因素三个指标来对吉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现状进行检验分析。
第5章是本文的结论及政策建议,它总结了吉林省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第一,上市公司的数量较少,经营实力较弱;第二,吉林省金融发展结构尚不合理;第三,吉林省金融发展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第四,吉林省金融发展的人才储备不足,全省人们发展金融的意识并不强;第五,吉林省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业的作用不被重视等。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发展吉林省金融的政策建议,以促使吉林省的金融发展可以更好地为吉林省的经济增长做出应有的贡献,主要的政策建议有:第一,应将上市公司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并将其完善;第二,大力发展创业板,为更多的中小企业融资发展作铺垫;第三,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第四,整合吉林省现有的金融平台;第五,政府政策上的扶持(有限合伙制);第六,建立健全、完善的股权交易中心;第七,支持证券期货公司的创新发展,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第八,提高社会的信用环境;第九,大力促进地区金融化的发展,增加政策性银行的地方支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