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多层次环境责任机制的建构

李秀艳  
【摘要】:我国面临着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高度紧张、能源高度消耗等现实困境,此时往往都会听从理智的选择,那就是尽快推进我国多层次环境责任机制的构建。本文用了四部分对构建多层次的环境责任机制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实现我国循环型社会的建设,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第一部分是对构建多层次环境责任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的研究论述。构建多层次环境责任机制是建设循环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协调各种利益主体的需要。同时环境责任原理和日益完善的环境立法为环境责任机制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循环型社会倡导人作为自然组成部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并发展的理念,将经济、生态和人类统一为一个整体,要求经济、社会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内在的可持续性和循环性,并且确保这种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循环型社会的构建将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最大限度的降低环境负荷,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自身循环的顺利进行。循环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部分通过对国际循环型社会环境责任机制的考察,总结了国际立法对我国构建环境责任机制的启示,并对我国构建环境责任机制的现状与困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我国构建多层次环境责任机制的创新之处。从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已经制定的相关法律来看,在环境责任的构建上,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走在我国的前面,这些国家的立法特点和立法模式各有不同。除了日本的循环型社会促进基本法外,其他国家均将环境责任界定在循环型社会法的范围内。如德国1996年制定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日本2000年修订颁布的《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美国1984年通过的《资源保护和回收法》等。但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在中国目前的治理结构下,没有健全的环境责任分配机制与环境责任监管机制,没有苛刻的环境责任追究机制与完善的环境激励机制。作为中国境内的生产者,其环保责任不是在加重,而是在减轻;主流消费者正以追逐愈来愈宽敞的住房与小轿车为时尚。因此,面对循环型社会的引进,一个中国法的真正态度应该是:全面思考中国法制与中国社会的转型,在生产者、消费者、公众与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使多层的环境责任机制在中国逐渐完善,以此确立循环型社会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三部分是对我国构建多层次环境责任机制的制度进行分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健全的环境责任机制,在循环型社会中,国家、政府、企业、公众都具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其二,构成严密的权利制衡与权利冲突解决机制,表现在责任机制中,则形成个人责任与社会连带责任、生产者责任与消费者责任、公众责任与国家责任之均衡与和谐。其三,生产者责任扩张与企业多样化,生产者转向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负责;中小企业兴起与合作社复兴,成为循环型社会生产机制的必备条件。其四,消费者行为绿化,消费者转向节俭消费与绿色消费,环境法开始规制消费行为,成为循环型社会消费机制的特征。其五,公众参与机制的发达,公众参与,是促使各国政府与国际组织选择环境友善行为、促进企业与消费者选择循环型社会的关键要素。 第四部分是对我国构建多层次环境责任机制的实施路径进行分析。我国自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后相继提出了末端治理、源头防治、全过程控制、清洁生产等方针政策。伴随这些方针政策的提出,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在国际社会普遍发展循环型社会的背景下,中国也开始了循环型社会的理论研究和试点建设,并将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然而,现有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仍然将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的首要价值目标,没有摆脱线性经济运行机制的束缚,没有建立推进多层次环境责任承担的有效运行机制,没有唤起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因此,要建立科学的环境教育机制、多层次的生态补偿机制、多层次的政策激励机制。在这些制度环境中,我国多层次环境责任机制的构建才会成为可能。 本文通过对国际构建多层环境责任机制的考察,并对我国建设多层环境责任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提出在我国构建环境责任的分配机制、责任监管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及实施路径。因此,加强我国环境责任机制的制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我国环境责任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以及对国外环境责任分配制度的比较研究,提出了构建循环型社会多层次环境责任机制的基本构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崔铁宁,朱坦;关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分析方法和途径的探讨[J];环境保护;2003年06期
2 陈宝堂;日本环境保护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关于垃圾处理[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范连颖;论环境教育在构筑日本循环型社会中的作用及效果[J];日本问题研究;2005年02期
4 高音;;循环经济立法的几个问题[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7年04期
5 徐波;宝秀兰;;日本新《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计划》概览[J];世界环境;2009年01期
6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战略目标初步确定循环型社会2050年建成[J];环境保护;2005年04期
7 杨瑜芳,内藤正明;构筑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社会体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年02期
8 曹洁;;日本社会的环境教育及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7期
9 焦彦欣;王敦球;江成;;对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几点思考[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年04期
10 石成春,陈轶;论构筑循环型社会的科学和实践[J];福建环境;2001年06期
11 杨玲;;城市消费系统可回收资源的循环利用[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7年02期
12 贾德昌;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 还原不污染的地球——第八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暨会议侧记[J];中国工程咨询;2004年01期
13 李沛生;;日本循环型社会的现状与展望[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8年03期
14 张落成;中国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状况与发展对策[J];科技导报;2003年10期
15 戚道孟,路轶;建构循环型社会的法律思考[J];中国发展;2005年02期
16 张婉茹;姜毅然;王海澜;;新日铁的循环经济战略与措施[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8年02期
17 郭廷杰;;日中构建办公设备废塑料的跨境循环[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8年09期
18 梁海峰;;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浅析[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9年04期
19 冯雷;马克思的环境思想与循环型社会的构建——日本一桥大学岩佐茂教授访谈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05期
20 黄健;万勇;马廷灿;姜山;;3R政策提升日本资源使用效率[J];新材料产业;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丽萍;段艳;;贵阳市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与循环型社会建设[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许燕杰;郑茹苹;;推进我国循环型社会建立的法制化探讨[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彭荔红;吴玉芳;;对循环型社会政府绩效评估理念体系的探讨[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4 李慧明;朱红伟;;构建循环经济的社会支撑体系——论循环型社会的意义[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5 唐绍均;;论循环型社会的生产者责任[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辑[C];2006年
6 刘云;;浅谈日本循环型社会法律体系及对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启示[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7 曹相生;孟雪征;张杰;;循环型社会的基础——健康社会水循环[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8 王燕燕;周岚;;中国建立循环型社会的不足与立法方向[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9 曹相生;孟雪征;张杰;;循环型社会的基础——健康社会水循环[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精选[C];2006年
10 李伟;;论我国行政决策责任机制的完善[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郭丕斌;基于生态城市建设的产业转型理论与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马军;关联企业治理中的责任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3 李冬梅;美国《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上的环境民事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霍海红;民事证明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郑少华;从对峙走向和谐:循环型社会法的形成[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秀艳;多层次环境责任机制的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2 邹睿;循环型社会的行政行为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3 邵家瑜;循环型社会我国服装再利用消费特征与推进对策研究[D];东华大学;2009年
4 胡玉立;论证券发行虚假陈述民事责任机制的完善[D];安徽大学;2003年
5 李金霞;当代中国思想库:问题与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赵婷;论行政决策的责任机制[D];四川大学;2007年
7 黄健琪;扬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8 吴晓燕;日本循环型社会管理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周怡;循环型社会构建的经济法保障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10 马成慧;行业协会介入循环经济运行的法律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凌浩 本报通讯员 朱琪中;马塘初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N];安庆日报;2005年
2 仁可;在上市公司率先引入企业社会责任机制[N];证券时报;2005年
3 李强 实习记者 殷勤;使教育整顿切实在提高能力上见成效[N];边防警察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董颖;特许大限遭遇尬尴[N];市场报;2008年
5 记者 苏建威 通讯员 段建设;常庄乡:完善五项机制打造平安乡村[N];驻马店日报;2009年
6 张守娟;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责任机制[N];中国环境报;2007年
7 易发明 荀海平 李康泰;湖北总队党委扎实做好转型期干部复转安置工作[N];人民武警;2006年
8 彭晓明;丰都县建立责任机制 做好流浪乞讨人员返乡安置[N];中国社会报;2006年
9 刘锋;立足税收文化 建立廉政责任机制[N];甘肃经济日报;2007年
10 海雄;创新领导责任机制 促进信访工作落实[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