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技术在多环芳烃检测方面的应用
【摘要】:多环芳烃是一类严重的化学污染物,对其进行快速、准确检测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由于该类化合物与表面增强拉曼(SERS)基底没有较强的吸附,限制了SERS技术的应用。本论文着重介绍利用超分子化学重的主客体识别方法,选用环糊精作为主体分子,将其修饰在SERS基底表面,目标是借助SERS技术的高灵敏度以及环糊精高选择性的优势,发展对多环芳烃这类广泛地存在于环境中,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达到对其进行定性鉴别以及定量检测的目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利用巯基取代环糊精修饰的金纳米粒子作为SERS基底,实现了对五种多环芳烃(蒽、芘、菲、屈、苯并菲和晕苯)的定性鉴别以及对每种单一多环芳烃和五种多环芳烃混合物的定量检测;并详细讨论了巯基取代环糊精在金纳米粒子表面的表面覆盖度对SERS效果的影响,以及离心速度对SERS结果的影响。
(2)以β-环糊精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利用“绿色化学”方法一步合成了银纳米粒子,该合成方法简便且无污染。该基底既保持了贵金属基底的SERS增强特点又结合了环糊精“外亲水,内疏水”的超分子特点,即通过环糊精的疏水内腔与多环芳烃相结合,实现了对五种多环芳烃的定性鉴别以及定量检测。
(3)利用密度泛函(DFT)理论B3LYP/6-31+G (d, p)方法对六种PAHs分子进行理论计算,得到这六种多环芳烃分子的分子结构以及拉曼光谱信息。对这些分子的拉曼光谱进行了鉴别和指认,通过与实验测得拉曼光谱的对应比较,建立了此类多环芳烃分子定性分析的理论基础。
|
|
|
|
1 |
周文骏,蒯丽衡,沈鹤柏,杨海峰;Ag纳米微粒的组装和SERS效应[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2 |
余家康,曹楚南,林海潮;氯代十六烷基吡啶在铝电极上电化学和SERS研究[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1997年03期 |
3 |
欧阳雨,方炎;单壁碳纳米管的SERS研究[J];光散射学报;2003年04期 |
4 |
许莉莉,方炎;温度对苯甲酸衍生物在银胶体系中的SERS的影响[J];光散射学报;2004年03期 |
5 |
周光明,盛蓉生,曾云鹗;表面增强喇曼光谱技术应用于生物体系的最新进展[J];分析测试学报;1996年06期 |
6 |
周光明,盛蓉生,曾云鹗,田中群;化学还原沉积银膜上的SERS光谱的比较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
7 |
欧阳雨,方炎;一种碳纳米管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新方法[J];光散射学报;2004年02期 |
8 |
徐知三,刘海林,张传飞,胡继明,盛蓉生,王小华;光导纤维法研究Ag电极上咪唑的SERS[J];光散射学报;1995年Z1期 |
9 |
李清玉;李世荣;司民真;张鹏翔;;负电性纳米银溶胶SERS活性及稳定性的比较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7年02期 |
10 |
戚积纬;;生物分子及其反应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1989年03期 |
11 |
薛奇,丁建夫,董坚,张明生;表面增强喇曼散射光谱研究金属铜在空气中的氧化及防护[J];应用化学;1991年04期 |
12 |
郑海菜,苟增光,崔明,李秀英,莫育俊;固-液系统中表面增强喇曼散射强度I_(SERS)对浓度c的依赖关系及水杨酸分子的吸附等温特性研究[J];物理学报;1992年06期 |
13 |
郑海荣,陈文学,雷洁,苟增光;氯离子对水杨酸表面增强喇曼散射的作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2期 |
14 |
张德清;司民真;康颐璞;刘仁明;柳振全;;半胱氨酸作为耦联剂制备的纳米银膜上的SERS研究[J];光散射学报;2010年03期 |
15 |
吴永军;董鹍;冯超;张鹏翔;;一种新型拉曼增强衬底的制备与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年06期 |
16 |
司民真;岳开华;武荣国;张鹏翔;;甘氨酸在正、负电性纳米银上的吸附及振动谱的密度泛函计算[J];光散射学报;2006年04期 |
17 |
顾仁敖,吴芸,乔专虹,田中群,李五湖;SERS谱峰强度随电位的变化[J];光散射学报;1995年Z1期 |
18 |
傅石友,王明吉,刘业厚,张鹏翔;对氨基苯甲酸分子在银表面多相吸附及氯离子影响的SERS研究[J];物理学报;1996年05期 |
19 |
杨小成,王丽艳,方炎;贵金属粗糙表面C_(60)和C_(70)薄膜SERS研究[J];光散射学报;2004年02期 |
20 |
李丽霞,刘传朴,胡永峰,顾月姝,印永嘉,屈松生;四苯基卟吩化合物的表面增强喇曼散射[J];物理化学学报;1992年02期 |
|